一场风波过后往往能带来一阵平静,或者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一晃八年过去,往事如烟,岁月如梭,这一年是永乐二十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大明朝一代雄主永乐皇帝在北征班师途中驾崩了,这位靠“靖难”登上帝位的雄主,与太祖皇帝并称为“万世不祧之君”,葬于长陵供奉于太庙。
而国师道衍也随之归隐,居于长陵,对于道衍来说,他的这一生或许并不一定轰轰烈烈,但却足够充实,充满传奇,足以被后人不断评说,至于是非对错,那也是“生前身后事”。
不甘于破庙里吃斋念佛的他,当年毅然决然的辅佐燕王走上了造反谋天下的道路,最后虽加身国师,但是回首过往,不禁感叹毕生杀业太重,借用一首酒肉和尚的一首临终感叹来慰以寄托笑看生平因与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自此道衍隔绝于天下,隐迹于武林,再也无人见过他,或许随着老皇帝的驾崩,他那世俗情缘也随之烟消云散了,这也许就是他的一种归宿。
老皇帝驾崩后,帝位顺利的传于太子朱高炽,这就是大明朝的仁宗皇帝,改年号为洪熙,第二年为洪熙元年。
为了防范其他的几个兄弟藩王,于是就将这些藩王封地的财政与军政也收回朝廷,选派文官去总理地方事务,架空了这些藩王,进一步的削弱了藩王们的势利与野心。
但是对于最有威胁的汉王朱高煦,仁宗皇帝却采取了麻痹政策,为了稳住这个咄咄逼人的兄弟,仁宗只收回了财政权利,地方军政大权依然握在汉王的手中,保留了汉王的私人卫队,而此时汉王的私人卫队已经达到惊人的两万多人,远远的超出了朝廷的规定,已经是一支军队了。
前来投靠汉王的谋士门客数千,每日在汉王府上进进出出的马车络绎不绝,尤其是到了晚上那更是车水马龙,夜不闭户,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城。
沈和,字太中,号元宜,江陵人,永乐五年进士,当年进入翰林院编修,即“庶吉士”,永乐十年进入内阁。
仁宗继位后,任内阁首辅,总理朝政,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的五次北征,有三次是此人所策划,深受太宗皇帝赏识与信任,太宗皇帝驾崩前曾牵着沈和的手道“太子心仁性弱则阳刚不足,愿卿倾力辅之。”就这样沈和成了托孤之臣。
沈和为人低调,不喜张扬,但是城府极深,做事内敛而不羁。
当夜,沈和在内阁中料理公务,锦衣卫指挥使许劲松进来道“阁老。”
沈和抬头道“原来是指挥使。”
沈和让坐道“许大人深夜到访,必有要事,说吧!”
许劲松看着沈和道“刚刚得到密报,汉王府最近异常活跃,人来人往。”
沈和点点头,道“可有其他发现没有?”
许劲松摇摇头,道“汉王羽翼已经丰满,如果朝廷再不有所行动,会吃大亏呀!”
沈和道“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鲁莽行动只会打草惊蛇。”
许劲松道“那皇上的意思是?”
沈和道“皇上的意思你还是不知道的好,也最好不要去揣测。”
许劲松好像从沈和脸上看出点了什么,随即起身道“是。”
沈和道“继续监视,不要老是盯着他那些门客,想办法摸清楚他手中军队的动向。”
许劲松道“放心吧阁老!没什么事情我先告退了。”
沈和点点头道“嗯!”
许劲松原先是应天府的一个捕快,说来也巧,与沈和是同乡,同是江陵人。
祖父许有金,当年是太祖皇帝身边的侍卫,当年太祖皇帝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陈友谅手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猛攻太祖皇帝旗舰,形势危急,为了救太祖皇帝,许有金奋力向前,身中五箭,手握铁枪立而不倒,敌人竟然不敢向前,直到流尽鲜血而死。
战后朱元璋流泪道“许有金真乃吾之典韦也!”说罢!放声大哭,左右将士无不动容。
朱元璋称帝后,追封许有金为“奋威将军”,还赏许有金子孙“五不”殊荣,对应着许有金身中五箭。
乃是见君不趋,见官不跪,官税不交,徭役不服,官禄不绝。
这“五不”有两层意思,就是说许有金的后人愿意做官,就一定有官坐,不用科考,量才而用,如果不做官,也依然不用担心会饿肚子,朝廷会按时给俸禄,家里还有大量的土地,只要许家能够连绵不绝的繁衍下去,就不需要担心饿肚子,因为这是太祖的旨意。
许劲松的老爹,在禁军神机营里面做过武官,可许劲松不想待在神机营,因为他觉得神机营管的太严,条条框框太多,关键是自己不想受约束。
这许劲松从小喜欢舞刀弄枪,长的魁梧身材,相貌端正,一膀子好力气。
于是许劲松就来到京城吏部“选官”,太穷的地方不去,太远的也不去,弄的吏部官员头疼,可又不敢得罪他。
这时许劲松无意中结识了已经是内阁的沈和,沈和第一眼就看出许劲松有胆识,一身的正气,有心想提拔他,于是在沈和的安排下,许劲松进入到应天府做了一名捕快。
没过几年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人事上自然是大换血,原先的锦衣卫和东厂是一个衙门,造成了东厂权利过大,而锦衣卫就成了东厂的附属机构,弄的东厂尾大不掉,再加上东厂的曹怀仁,飞扬跋扈,弹劾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新登基的仁宗皇帝,对东厂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撤精简,防止了宦官过早干政。
曹怀仁自然被撤了职,被打发到凤阳守灵去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曹公公就这样为所有人淡忘了,仿佛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自此东厂才回归到正途。
而在应天府锻炼了几年的许劲松,突然接到上面一纸调令,直接到锦衣卫镇抚司衙门报道去了。
在沈和的保荐下,许劲松做了锦衣卫指挥使,掌管锦衣卫以及诏狱,直接对内阁与皇帝负责。
新皇帝登基后,在沈和为首的内阁带领下,朝政平稳,文武融洽,朝野威服,一切似乎看上去都很顺利,没有一丝的波澜。可是只有沈和心里最清楚,他们的新皇帝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在乐安州总有一双眼睛在暗处窥探着,正伺机而动。
第二天早朝完毕,沈和留了下来,此时空旷的大殿上只有仁宗皇帝和沈和二人,沈和道“皇上,对汉王要早做准备呀!”
仁宗望着殿外的天空,肥胖的身躯显得他很结实,但也很脆弱,不过仁宗还是收回目光道“朕的这个弟弟真的要动手吗?”
沈和道“皇上,这个时候已经由不得您,也由不得汉王了。”
仁宗叹口气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摆摆手道“你去办吧!”
沈和道“是,皇上,老臣告退。”说完退出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