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页(2 / 2)

    不说那么早,就说纣王的爷爷,风凝的老父亲商王太丁那个年代,老西伯侯,姬昌的父亲救曾经呼声极盛,被风凝的父亲给杀死过。

    而风凝今日提到的方案,无论是长远和短期都有一定可行性。

    将诸侯的公子都接来朝歌学习,一方面确实能让诸侯投鼠忌器,在另一方面,长久来看,确实有助于人心。

    所以,纣王心思微动。

    但是,让诸侯公子前来学习,也是要有一个理由的。

    风凝趁机道:“如今朝廷官员不够,臣想着兴办学校,举行考试,让考试合格之人担任官员。”

    这话刚刚说完,就收到了纣王警惕的眼神。

    国之大事,在于教育。

    这句话不仅在现代通用,就是在古代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商周之时,“书”“文”更是贵族才有权利学习的东西,而更高深一点的学问,就是贵族之中,也并不是人人都有权限的。

    在商周之时,知识就是财产。

    知识能换来簇拥。

    所以,在风凝刚刚提出“学校”“教育”“考试”“做官”等新式词汇的时候,纣王就怀疑风凝心怀不轨了。

    风凝的确心怀不轨。

    但是,她还是要掩饰一下的:“这些人,可以不在朝歌为官。”

    “人才嘛。”风凝道:“无论是哪个诸侯国,都会喜欢的。”

    纣王表示很心动了。

    诸侯国,其实最让纣王忌惮的并不是诸侯。

    而是他们自成一个小国家,想反,随时能反。

    如果杀了他们的首领,他们可以换一个新的首领。若以瓦解一个诸侯国,最为关键的,并不是杀了所谓的诸侯。

    纣王再清楚不过这个事实,但是一直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直到风凝给出了解决技巧。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发挥最大作用的,永远是小管理层。

    只要他们的小管理层受控制,就可以了。

    纣王很想喊一句“妙呀!”

    但是,明显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那和诸侯公子前来朝歌的理由有何关系?”

    “这学校刚出来,谁知道好不好?自然没有多少参加的人。”

    “所以,就要有人带动。这最好的带动人选就是殷郊和殷洪两位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