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2 / 2)

旅明 素罗汉 1008 字 8个月前

    看袁大人恐慌的眼神,仿佛生怕站在船头赏月的南老爷反悔一样。

    下一刻,袁老爷出得舱来,三步并作两步,对着南老爷长揖到底:“先生如此信人,学生铭感五内,这厢代万千黎民,谢过先生及……诸位大人了。”

    南望闻言,赶紧上前扶起对方:“大人不必如此见外,须知这点水泥才是第一批货,往后日子还长着呢!呵呵。”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穿越者虽然掌握着领先时代的科技和知识,但要在远离老巢几千里外的地方搞定一任知府,说到底也不过是最实在的权钱二字。

    搞定巡抚大人靠得是权,而袁通判这里,就是钱了。

    袁火昌其人,有关这位普普通通的明代官员,其在历史上唯一留下的痕迹,是一项工程:修堤。

    真实历史上,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公元1635年,汉口通判袁火昌主持修筑了一道江堤,西起硚口,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

    正是有了这道堤,才在今后的几百年岁月里,保证了汉正街不被江潮侵害。

    为纪念袁通判,后人将这道堤称为袁公堤。

    虽说在民国之后,袁公堤由于城市改建而逐渐消失在长江岸边,但是历史记住了这道堤坝,袁火昌的名字也由此留在了地方志和府志上。

    造桥修路这种事,无论在哪个朝代,永远是高大上的选择。

    比起张良萧何这种名垂青史的少数派,数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寻常官员,假如想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那么造桥修路基本就是这些官员唯一能选择的路线了。

    无数鲜明的例子都阐述了这一路线的可能性。

    蜀郡太守李冰。千百年后,没人知道他有什么其他政绩,然而就是靠着修造都江堰,这位太守老爷硬生生从秦代被人传颂到了明代……乃至后世的课本,太守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是重要知识点。

    古人太明白这一套了,尤其是饱读史书的官员。

    当然了,大型工程不是那么好做的。古代遍地水患,真正能修成功的水利工程,比起茫茫多的官员数量来,那都是凤毛麟角。

    主持者想要完成这种工程,不但要有大毅力、大恒心、还要有极强的社会统筹能力和筹资能力。

    袁通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君不爱财,唯爱名。所以自从上任以来,他就打算修一道堤来给自己留名。

    而就在袁老爷做了许多准备,到今年打算放手一搏时,历史上没有过的南老爷,找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