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7章(1 / 2)

而真正让世人对这两父子信服的事,是他们自家掏腰包,先重修的白鹿书院,后又在山东济南大明湖畔建立了一座书院,聘请大儒为师,弘扬学问。

    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些年大明湖畔的文礼书院出了不少进士,俨然有直追岳麓书院的趋势。

    太祖建国之后,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不少。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岳麓书院依然是全国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文礼书院却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可见沈熙礼父子在这座书院上投入了多少钱财。

    人活着,应该有所追求,这是沈熙礼父子在办文礼书院时,对书院夫子说的话。

    这也是书院大门进门之后,那座红砖比瓦照壁上最显眼的院训:追求。

    一顿火锅下来,两父子都有点微醺。

    没有坐三轮车回家,两父子就这么负手走在人流往来的繁华的道路上,看着周边的灯火辉煌,看着灯火辉煌里的灯红酒绿,沈熙礼深情的说了句:“真是个好时代。”

    沈亦文笑了下,“父亲,这个时代离不开时代,而提起时代,沈熙礼三个字也绕不开。”

    没有时代集团,就没有当下的盛世风光。

    这不夸张。

    是时代集团以一己之力,让大明的商业蓬勃发展起来,更是改变了商人的地位,现在的大明,哪怕是读书人出身的朝堂重臣,也不会看不起商人。

    沈熙礼的妻子,是荥阳郑氏的直系嫡出。

    五姓七家之一。

    虽然经过唐宋的打压之后,五姓七家早已不复当年的门阀风光,如今的大明也不已门阀作为门第的概念——现在论门第,是看你的官品和财富。

    但荥阳郑氏依然是士族豪绅。

    而沈亦文的婚事,是荥阳郑氏主动抛来的橄榄枝——主要还是因为文礼书院的一位老夫子是荥阳郑氏出身,他牵桥搭线。

    由此可见,沈熙礼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

    沈熙礼倒是很清醒,“为父不过是顺势而为,大明能有如今风光,离不开咱们东家,也离不开陛下的广阔胸怀。”

    有一说一,就算大明有黄昏这样的人,但如果朱棣不接受黄昏的一切建策,那么根本无法出现当下的时代变化。

    要知道这是皇权社会,天子朱棣决定了一切。

    所以说,如果后世说起大明永乐年间这段辉煌,最值得被人尊崇的第一人,必然是朱棣,没有他广纳百川的胸怀,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后人知道,如今世人也知道,所以现在大明无人再说靖难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