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2 / 2)

重生于康熙末年 雁九 1014 字 7个月前

    他有的,不过是理论,阅历与认知还多有不足。

    见唐执玉相问,曹颙心下一动,让他转告众属官,要大家自己比照着这两年的差事。总结自己在各自本职差事的成就,有什么肯定之处,不足之处,有何提议,等等。

    儒家教育下,仕人性子都是含蓄的、清高的,想要他们承认自己的不足,难,想要他们夸自己个儿两句,也难。

    到时,怕是花团锦簇一段文字下来,肯定与不足都瞧不出来。曹颙想到这个,便叮嘱一句,文字要精简干练。

    直至此时,曹颙方时醒悟过来。

    他不只是个体的太仆寺卿,还是这衙门中的一份子,因为有众人各司其职,才有他这两年的轻闲自在。

    就算他想要在被降职或者罢免前,做些有益于衙门之事儿,也不该忽略了上下是一体。

    听了唐执玉的传话,众人皆是面面相觑,却是想什么的,都有了。

    不少人都心潮澎湃,寻思是不是衙门里要有变动,每个人便用心许多。

    衙门里,除了王景曾名义上同曹颙平级,不需写这个“总结”外,其他人都写了,伊都立也在其中。

    虽不晓得曹颙如此这般目的为何,但伊都立与其共事两年,晓得他待公务上甚是严谨,不会儿戏视之。

    两三日的功夫,众人的“总结”都递上了。

    曹颙仔细翻看,有的人妙笔生花,将自己的成绩赞了又赞;有的人三言两语,点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后边则是各种各样的提议。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曹颙心里不由的生出自责与悔意。

    要是两年前想起让大家写这个,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他会支持这其中一些好的建议,使得众人能达成心愿。

    如今,时不待我,却是不得不让人遗憾。

    感慨一番后,曹颙再次提笔,根据众人的小结,比照衙门里现有的章程,进行添减,好使得后来人能有章可循,少走弯路。

    对于那些肯定其自身成就的属官,曹颙则是核对这两年衙门里的相关纪录,情实的,挑了卓异的几个,以长官的名义写了荐书。

    就算他被降职或者罢官,也不过是为了替朝廷承担责任罢了。

    曹家在,他和硕额驸的身份未变,“势”便没有消,这举荐的分量,吏部那些老油子就要掂量掂量。

    对于那些能明确指出自身缺点不足的属官,曹颙是打心里敬佩他们不为自己的庸碌辩白与掩饰的勇气。

    能够自省其身,不自以为是,也是一种德行,一种值得敬重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