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琼枝 第95节(1 / 2)

醉琼枝 狂上加狂 2088 字 6个月前

可并非听了她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鬼话,准备曲终人散。

    若是可以,他真希望可以肆无忌惮地活在这个世上,毫无负累,与她活在一处……

    可是现在……还不行。

    楚琳琅也察觉到了司徒晟的心情突然低落,便问:“怎么了?”

    司徒晟抱着她坐在店铺后院的枣树下,低低说了他从廖静轩那里听到的消息。

    如此在店铺里午休亲昵一番,司徒晟也得回去公务了。

    楚琳琅补着唇上的胭脂,顺带还得给偷香的男人揩拭脸上的红印子:“对了,那个陶慧茹一直在打探你的消息,你是怎么敷衍过去的?”

    司徒晟回答:“她寻的是个十七八的少年,我便让她寻到个死的,便也静心了。”

    楚琳琅有些奇怪:“为何是十七八,而不是二十五岁?”

    不知为何,司徒晟听了她的话,便迅速移开了眼睛,也不看她,只是泰然道:“她应该是认定我死了,又觉得我母亲在被休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

    啊?楚琳琅并没有注意男人难得一见的心虚,只是觉得陶四姑姑可真敢想!

    这是不是也从侧面说明了,杨毅和温氏原本就恩爱得很。

    以至于陶氏觉得,就算温氏疯了,也不会耽误杨毅与温氏再续前缘,生养个孩子出来?

    关于杨毅和温氏,是司徒晟心底不可触碰的伤疤。他若不说,琳琅从来都是自觉不问的。

    可是今日听了他的话,她还真对当年这三人的爱恨瓜葛产生了些许的好奇。

    既然司徒晟嘱托了她给夫子做衣服,她自然得尽心些,只是他那些小心眼的“你不必亲自做,让丫鬟做就行”一类的话,她也假装没听见。

    原本她跟司徒晟约好了,等做好衣服,由着司徒晟送去。

    可是这几日司徒大人又忙起来。为了避免夫子破衣烂衫,楚琳琅决定路过时顺便将衣服送去。

    廖夫子住的地方,倒是离她前夫现在住的地方不远,就是集萃巷隔壁的街上。

    楚琳琅在巷子口下马车的时候,竟然遇到了久未见面的胡氏。

    只是胡氏看着像是要出远门的样子,头上裹着一圈厚厚的抹额,夏日里还穿着薄袄,而且她原本鼓鼓的肚子……竟然是平的。

    胡氏要上马车时,一抬眼便看到了楚琳琅。

    既然互相看见了,免不了要打招呼。楚琳琅问胡氏这是要去哪里。

    胡氏惨然一笑:“楚娘子,你也不算得外人,倒也不必瞒着你,我的儿子……被谢氏那个瘟妇害了!”

    说完她就要哭,这时马车里钻出面皮略黑的妇人,冲着她道:“乖女莫哭,你正在小月子里,若是哭会伤身子的!”

    原来就在楚琳琅回江口老家的那段日子,周家又开了锅。

    胡氏因为家里伙食不好,她又实在嘴馋得不行,便拿出了楚琳琅当初赏给她的镯子当了,让自己丫鬟买了一只母鸡炖着吃。

    可谢悠然突然找不到自己的一只金钗,又看见胡氏炖鸡吃,问小丫鬟说胡氏当了个什么首饰,才有银子买鸡。

    几下联想了一处,谢氏便咬定胡氏偷了她的钗,当了换鸡吃!

    这一下子,闹得也是不可开交,刚炖好的一锅鸡也全都扬了!

    胡氏馋这一口甚久,也忍着谢氏的腌臜气甚久。人在怀孕的时候,脾气也比平时大,这一下可是不能忍了。

    胡氏干脆扯了婆婆赵氏,还有在书房里装死的周随安出来,扬着当票给谢悠然看:“这明明是楚娘子赏我的镯子,哪个敢花你的钱?说起来,你入门这么久,可给妾侍半点好处?人家前头的大娘子,可比你大方多了!不但赏我镯子,就是参鸡汤,也是整锅赏给我喝!还将军府里出来的呢!抠门得竟然连个商户女子都不如!”

    这一下,可把谢悠然给气炸了。

    她最恨别人拿着自己跟前头那位比较。

    可是在这个家里,婆婆,小姑子,还有她的相公,人人都拿她跟楚琳琅比,便是样样都不如前头那个。

    这也就罢了,可胡氏一个小妾,也配来比较她?

    谢悠然当时猛冲过去,揪着胡氏就开打。

    第75章 入宫风波

    胡氏也是仗着自己大着肚子, 一时激愤才说了这些话。

    可万万没想到同样是大肚婆的谢氏会动手来打。

    她不敢还手,只能一边闪一边唤着官人救命。

    这不喊还好,一喊之下, 谢悠然怒火中烧, 只问哪个是她的“官人”?她一个妾,真是拿自己当了大娘子不成?

    拉扯间, 胡氏一脚踩空, 被谢悠然给推下了台阶。

    当时胡氏跌得很重,觉得腹痛难忍,吓得赵氏连忙叫人请郎中。结果郎中还没到,这边就见了红, 可怜她腹里的孩儿就这么没了。

    赵氏听郎中说是个成型的男婴, 气得大哭起来——可怜她周家的长孙就这么被毒妇给害没了。

    周随安也是气得不行,举手就扇了谢氏一巴掌, 揪着她要去将军府评理, 问问哪家的正妻敢如此明目张胆的谋害怀孕的良妾!

    一时又是闹得不可开交, 直到谢悠然也捂着肚喊疼,才算歇了一场。

    原本这口恶气,胡氏不受也得受着。可赶巧过了两日, 胡氏的爹娘千里迢迢, 来京城看女儿, 却看见女儿脸色蜡黄地萎顿在了病榻上。

    待听清了来龙去脉,知道女儿在周家竟然过的是这般日子, 胡氏那个教书先生的爹顿时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