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媳(重生) 第171节(1 / 2)

长媳(重生) 希昀 1853 字 6个月前

消息一经传开,女眷没有不服的,纷纷来王府庆贺,谢云初一概不受。

    夜里王书淮比平日回来得晚,害谢云初担心,主动去书房寻他,恰恰在书房前的石径撞上他,王书淮手里捏着一物笑容熠熠踱了出来。

    谢云初很少见他笑得这么开心,立在月洞门口等他,“什么事这么高兴?”

    王书淮见她主动寻过来,面色越发柔和,牵着她进了书房。

    “我方才在看册封县主的圣旨。”

    “你看得见?”谢云初被他牵着在桌案后坐下,王书淮站在她身后,双手扶着圈椅把手,从身后罩住她,

    “没呢,我摸的。”

    今日谢云初接旨后,便把旨意搁在了书房,王书淮回来拿着圣旨爱不释手。

    “至于这么高兴?”

    “当然高兴。”

    王书淮折过来将她抱起来,让她坐在自己膝盖上。

    谢云初极少被他这样抱着,就连呼吸都被他的松香清冽所侵占。

    王书淮看着她,与有荣焉道,“我原想给你请一品诰命,如今也犯不着了,你不必以夫为荣,而是靠自己博得册封,难道不值得高兴?”

    王书淮虽愿意为妻子撑腰,却更愿意看着她成为一团光,成为那个被追逐的人。

    他高兴的不是她得到了多少殊荣,而是高兴她能做自己。

    最好的夫妻,可不就是相互扶持,你追我赶,齐头并进?

    哪一个落下了,天秤便平不了。

    谁也不要依附谁。

    谢云初两世为妻,越来越明白这样的道理。

    她一本正经看着丈夫,“这么说,往后我入宫列班还在你之上?”

    王书淮从爵位上来说只是国公府世孙,与她这个当朝端荣县主可没得比。

    王书淮唇角含着笑,是一种带着自豪甚至有几分显摆的笑,“王某乃县主之夫,今后还请县主多多看顾。”

    谢云初忍着笑配合道,“放心,王阁老致仕后,我在书院给你安一教职,你闲来可教姑娘们读书,月银可能不多,只有二两,王阁老可嫌弃?”

    她扬着眼尾,笑眼弯弯,发髻高高梳起,露出饱满光洁的额头,飒爽明落的模样。

    王书淮认真琢磨片刻,“王某眼神不好,教不了书,尚且有些拳脚功夫,不如给谢山长当个车夫,山长去哪,王某作陪便是,月银二两嫌多,白送便可。”

    六面羊角宫灯十分明亮,映出他清隽冷秀的眸眼,五官褪去了几分锋利,线条越显浑然天成,他情绪一贯内敛,这外露出的一点点情绪却是真挚而诚恳的,是谢云初最喜欢的模样。

    王书淮神色极是认真,仿佛一番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谢云初被他逗得忍俊不禁,

    “哪里是白送,王阁老光每日吃穿用度便抵得上旁人一月开销,你嘴里说着白送,实则是赖上我养你。”

    王书淮被她这套说辞给说蒙了。

    大晋官员俸禄并不高,堂堂内阁首辅一年俸禄也不过几百多两,再加一些公廨银养廉银,七七八八不到一千两,这些俸禄跟他王阁老的排场远远搭不上,他靠得还是家族供养,再有谢云初滋补。

    若等他致仕,还真是无用武之地了。

    王书淮俊脸微垮,

    谢云初何时见他吃瘪,顿时乐得前俯后仰,王书淮防着她撞到桌案,抬手搂住她后脊,

    “我还有什么长处是山长看得上眼的?”

    谢云初早早脱了鞋,不知不觉挪着面朝王书淮而坐,后脊干脆贴着他修长的胳膊,裙摆也悉数搭在他身上,眼珠儿堪堪转悠一圈,琢磨一会儿叹道,

    “虽说眼已瞎,这张脸还是能看的。”

    说完她捧着脸乐不可支,双膝并好坐在他身上,膝盖拖着手肘,脸埋进掌心,笑了一会儿,活脱的俏眼偷偷从指缝里瞧他。

    那模样,水灵水灵的,哪像两个孩子的母亲,倒像是瑶台掉下的兔子精。

    王书淮将她整个人捉到怀里,亲密无间,毫无隔阂,两个人都是内敛的人,也没有闹得太过分,仿佛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仿佛是涓涓细流汇入河海,不是轰轰烈烈,却足够淋漓尽致。

    不一会明贵送来一叠折子。

    每日折子从通政司入司礼监,再由司礼监送入内阁,群辅批阅后,最后交给首辅过目,若是无碍便送去司礼监给皇帝朱批,而事实上,皇帝年轻,政务不熟,小事其他辅臣拿主意,大事王书淮做主,只要王书淮过目的折子,司礼监与皇帝那边几乎没有异议。

    明贵明知女主子在里头,可不敢进来,悄悄将箱盒搁在窗台处,谢云初红着脸提着裙摆从王书淮身上下来,替他把盒子取进来。

    王书淮再次将她搂入怀里,在她耳边低喃,

    “云初,你念,我来批复。”

    王书淮眼眸已大致看得清,只是字迹过小一时无法辨认。

    谢云初依旧坐在他膝盖上,将分门别类的折子拿过来,一份份读,读完便提起笔问身后的男人,

    “这个折子怎么批复?”

    王书淮手臂绕过去,去接她手中的笔,“我来。”

    谢云初推开他的手,“不必,你说,我来写。”

    王书淮笑道,“你我字迹不一致,恐为人发现,被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