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种田日常 第220节(2 / 2)

重生种田日常 苏佑蓁 2164 字 6个月前

    苏叶:“好吧”

    王矩又说:“大太太,上午到刚才,收了三麻袋蘑菇,共一百二十二斤,你看看”

    苏叶抱起小五:“去看看,等等,你手上银子没多少了吧,我给拿点”

    苏叶进屋拿几块碎银,加起来有三十两,给王矩后,去杂物房看收来的蘑菇,一麻袋倒一个竹筐里,三袋都倒出来了,六十文一斤的一筐,大个,个头差不多,且很干净,成色很好,幽幽散发的菇香味很好闻

    两筐是五十文一斤的,也干净,成色也好,只是大小不齐,也不错了

    苏叶看过后说:“不错,以后就按这样收”

    王矩:“嗯,陆大叔把关,我打称付钱”

    苏叶笑笑:“重新归整,有人回去就拉回家”

    “好咧”

    苏叶抱着小五从杂物房出来,吴大妮来到她跟前,不好意思地说:“大太太,我家的蘑菇收不收?”

    苏叶想了一想:“你家不是过了石桥向北走吗?好像去县城比来南溪镇近啊”

    吴大妮脸红红地说:“是去县城较近,只是,我爹拿干蘑菇去卖,零卖不好卖,卖给商家价格压得很低”

    苏叶:“你家那里蘑菇多吗?”

    吴大妮:“嗯,我家那里四面环山,雨季蘑菇很多”

    家里人都喜欢吃蘑菇,实在收太多了,年底时也可以给小姑父卖,那时价高,挣点小钱也好啊,于是她说:“你爹不嫌麻烦就送来吧,先说好了,不同品质不同价格,成色要好,不然不收,还有,三竹家不是和你隔两座山吗?你捎个信给她,一样收”

    吴大妮高兴应道:“好的,谢谢大太太,我爹不会拿不好的来卖”

    第309章 第309章

    苏世泊一来,第二天下午便被镇长请去吃饭,也叫了谢卫华

    天黑了好一会,陆石扶一身酒气的谢卫华下了马车,听到动静的苏叶和叶德祥迎出去,两人扶着谢卫华上炕,谢卫华睡沉了,打着小呼噜

    苏叶给他脱了鞋,和叶德祥说:“大表哥,我照顾他就行,你休息去吧”

    叶德祥知道苏叶有力气,能照顾好谢卫华,说一句:“那我出去了,有事叫我”,说完便出去了

    吴大妮端了水盆进来放下也出去了,苏叶给谢卫华脱了衣服,留条裤衩,给他擦了擦全身

    次日一早,谢卫华醒来时头胀胀的,两个太阳穴一抽一抽,起来穿上衣服,摇摇晃晃去后院放水,迷迷糊糊洗漱了,接过妻子递来的薄荷水,连喝下两碗,运气一周,人完全清醒了

    此时太阳还有出来,不过叶德祥和陆石三个已经去工地了

    谢卫华在院里石桌上就着咸菜,喝了两碗,舒服了

    苏叶抱着小五坐对面,看他放下碗,说:“你很少喝多了,昨晚怎么喝醉了”

    谢卫华坐到她身边,手指弹了弹小五嫩白的小脚丫,说:“姑父被人灌酒,我和昊哥档酒,喝多了”

    小五瞪老爹一眼

    “镇长干嘛找人灌你们酒?”

    “镇长昨天下午请我们吃饭,是想让我们出银子修路,修各村到镇上的路”,谢卫华说

    “镇、里(乡)、村,大工程,这镇长真敢提”,苏叶说道

    谢卫华笑:“所以姑父只答应修到乡的大路,而且只出材料,对方出人”

    苏叶:“这才对”,有银子也不能大包大揽,养大对方的胃口

    谢卫华:“土路确实难走,通向果园的路我打算进八月,过了雨季就修,前天南桂村、南溪村的村长来探话,路什么时候修,他们两村每户出一人干活”

    南桂村和南溪村是从镇上去谢家果园经过的两个村子边上,南溪村靠他们的果园较近,现在请的短工全是南溪村的,这两天谢卫华了解得差不多了

    苏叶惊讶:“这两村长挺精明的,十几里路,修起来很快”,她还以为修路的人工也得出钱

    谢卫华笑:“是看得较长远,上午我不去工地了,你想去哪里吗?我陪你”,有叶德祥和陆石在,他可以歇歇

    “我想去小河边走走”,苏叶给小五擦口水说

    “现在是汛期,去街上买两根钓杆去钓鱼吧”,谢卫华想起来,好像很久没钓鱼了

    “好,马上走,一会太阳出来,晒!”,苏叶抱小五站起来说

    半刻钟后,夫妻俩坐小河边钓鱼,小五安静窝在母亲怀里玩着小木鸭,汛期的河水浑黄,河边几乎没人

    岸上玉米地里培土的人较多,苏叶之前就注意到了,这边夏中全是玉米,没有种稻谷的,她问谢卫华:“华哥,夏种他们怎么不种水稻”,大米比玉米贵了许多

    谢卫华看着浮标说:“上游下游都没建河坝拦水蓄水,水渠也不规整,别看现在河水水位挺高,一过雨季,水位很快落下,到时河面只有两三米宽,小河变小溪,种水稻水不够”

    苏叶“哦”了一声,谢卫华笑道:“不是每个村都有一个十三叔公”

    第310章 第310章救人回来

    叶德祥来了几天,转了一圈,最后看中谢家荒山西边的两个小小山头,虽然东南方向水资源比较丰富,苏氏族人扎堆买在那边,但他还是觉得买靠近苏叶家的比较安心

    定了位置,丈量了大小,有三百二十八亩,地界定好,和镇里文书去县衙办红契,文书姓杨,人称杨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