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不干了(快穿) 第239节(2 / 2)

    等之后,其他玻璃制品才会上市。

    就算到时候被坑了钱的那些人不满又能怎么样,还能跑到闻人奚面前说什么不成?他们有那个胆子?这个亏只能吃下去。

    果然,京城出现琉璃立刻引起了达官显贵的注意,纷纷花大把的钱购买,一时间这些珍贵的琉璃成为京城的最新风尚,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谁家若是没有一件像样的,那都是要被嘲笑的。

    闻人奚暗中将这些全部都记了下来。

    等到这一批风潮过去,普通的玻璃上市了。

    闻人奚当时先是让玻璃工坊那边制作了一些“千里眼”秘密送去边关守将手中,随后才开始考虑其他。

    普通的玻璃售价并不贵,甚至可以说是低廉了,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昂贵稀少的琉璃居然会出现那么多,就像是多么普通的东西一般。

    从前的那些工艺品赚的是达官显贵冤大头的钱,如今的这些自然也要想着卖出去。

    首先,将皇宫里的窗户换成透明的无色玻璃。

    大臣们很快就发现,往日里上朝的地方要明亮了很多,有心人很快就注意到议政殿的窗户被换成了玻璃窗,外面的光线透过窗子照射进来。

    曾经珍贵的琉璃变成大块的玻璃镶嵌在窗户上,不止让屋子明亮宽敞了不少,还能让人更好地欣赏外面的风景。

    皇宫安排上了,家里不缺钱的大臣自然也心动了,如此一来,自然就达成了推销的效果。

    只不过如今工坊那边加班加点赶时间,依旧跟不上这些人购买的速度,谁都想要让家里快一些换上和皇宫差不多的窗子,谁都不愿意退让,如此一来居然还引起了争夺。

    就算他们知道,之前买的那些琉璃是被闻人奚给坑了又能怎么样,东西就放在那里,也没有人逼着谁去买,是他们自己傻乎乎掏钱出来的。

    而且,那既然是闻人奚的产业,那么他们在其中花了多少钱,闻人奚自然清清楚楚。

    ——说实话,他们对闻人奚都怂得慌。

    等到闻人或和沈萱一起巡视瑞朝回来,察觉到整个京城和自己离开的时候都大有不同。

    不过闻人或也没有在意这些,和沈萱一起匆忙进了宫汇报这大半年以来路途中发生的事情。

    很多事情都快马加鞭送回来了,不过那些事情信上说不清楚,很多细节都没法说,还是要当面说才行。

    闻人或和沈萱在宫中待了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和闻人奚讨论事情,只有到饭点的时候才会去太后那边用膳。

    太后大半年没有看到儿子,心中自然想念得紧,看到闻人或连连说瘦了,在外面辛苦了。

    倒是没说沈萱没有照看好闻人或的话。

    因此太后也察觉到闻人或和沈萱之间同自己和先帝的区别了。

    说得简单一点,沈萱和闻人或没什么区别,那照应也应该是互相照应扶持,而不是一方去照顾一方。

    相同了以后,太后还挺好懂的。

    对于这件事,沈萱从头到尾都不清楚,闻人奚不是多嘴的人,太后当初既然没有直接和沈萱说,事情又解决了,那闻人奚当然不会主动多事。

    至于闻人或要不要和沈萱说,这就是人家夫妻两个的事情了。

    “如今你们也成亲有些日子了,可有好消息传来?”

    太后还真的很操心闻人或的孩子问题。

    先帝孩子不多,就只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闻人或没有帮手,遇到事情只能一个人苦苦支撑着,否则也不至于这么艰难。

    但凡闻人家在从前夺嫡时期没有死那么多孩子,,闻人或登基以后都不可能没个帮手,过得那么艰难。

    而现在闻人奚明显没有成家的意思,那以后孩子就只能是闻人或的了。

    她倒是希望沈萱可以多生几个。

    到现在为止,两人成亲也差不多一年了……

    太后的目光隐晦地看向沈萱平坦的肚子,明显有些失望。

    “母后,孩子的事情不着急,我同萱娘如今还年轻。”

    太后恨铁不成钢地看了闻人或一眼——这一年在外朝夕相处,都没能怀上?

    沈萱低头吃东西,掩去了嘴角的笑意。

    闻人或却是一脸无奈,“母后,儿臣同萱娘外出是有要紧任务的,要巡视一下如今的瑞朝,这途中经常会有一些事情,且公务在身,这种时候也不适合有孩子,万一有了孩子一路劳累,对孩子也不好。”

    也不负责。

    就算他们夫妻公款外出,但他们有正事,在这种时候还弄出孩子来……这就有点过分了。

    所以两人都没想过要在这时候怀孕,平日里也小心得很。

    太后一听,顿时更加失望。

    好在接下来两人都在京城之中,应该不会让她等太久。

    “母后,如今您这里倒是亮堂了不少。”不想太后继续关注这个问题,闻人或直接转移了话题,目光落在不染尘埃的玻璃窗子上,脸上表情有些惊讶。

    他在外面也听说了琉璃的事情,但还没真的见过这种变化。

    太后闻言,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这窗子是你阿姐让人弄的,她自己都没弄好就先让人将哀家这边弄好了,说是哀家如今眼睛不好使,安上这窗子亮堂些,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