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之暴富人生 第225节(1 / 2)

她对墨条也算是有些了解,也知道桐烟徽墨在市面上一直是有价无市的存在,它还有诸多美谈,例如“千年不褪色,落笔闻墨香”、“一两徽墨一两金”等等。

    与黄金同价的桐烟徽墨,在市面上一向是珍品的存在,更有甚至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

    这种墨条,向来是买一块便少一块。桐烟徽墨价值昂贵,数量又稀少,与它的制作工艺还有配方考究息息相关。

    它一直是古代众多文人墨客钟爱的“奢侈品”,而至于现代,其收藏价值远超于书写价值。

    说起来以前年纪小,赵咏珊好奇心还挺重,喜欢捣鼓画画颜料还有文房四宝,每一项东西她都特地仔细研究过。

    记得那会为了画画的颜料,她经常拉着爸爸妈妈去郊区山上捡矿物颜料石,运气好的时候,她能捡到一兜子,然后自己再一点点一遍遍粉碎研磨分级精制成能够作画的矿物颜料,供自己使用。

    第374章 桐烟徽墨

    墨锭自然也是仔细研究过的,为此她还在爸爸的帮助下,找了好多制作徽墨的纪录片来看,那时她才知道制作徽墨过程有多复杂。

    而上等的徽墨更是工序严苛,用材珍贵。

    桐烟徽墨作为徽墨中的珍品,不论是原材料选取,亦或是工序技艺,无一不顶尖,更是难得。

    说来,她人生第一块徽墨还是老师赠予她的。

    那时她刚开始学画不久,老师要求她在学画之余多练习下书法,便替她办置了文房四宝。

    不过那会儿她只喜欢画画,写字什么的兴趣寥寥。

    想起往昔的记忆,赵咏珊眸光浮动,眉目舒展。

    她低垂眸,打开绿檀木盒子,一方墨锭被月白色锦缎托着,又被嵌套模具固定着,赫然显在眼前。

    墨锭外面有描金,十分精美,凑近后轻嗅,细而清的松香味传来,还有淡淡的墨香味,气息很是清淡,但又绵而不绝,触摸一下后,手感似玉,十分温润。

    赵咏珊抚摸着手里的墨锭,爱不释手,她特别特别喜欢这个礼物。

    欣赏够后,这才放下锦盒。

    赵咏珊拿起摆在桌上的手机给晏辞庚打去电话,没通,又打了一次后,还是不通,想来应该在训练吧。

    她便编辑一段短信发送过去,表达感谢以及思念之情。

    短息发送成功后,赵咏珊含笑搁下手机,目光凝结在桐烟徽墨上。

    这么好的墨她可舍不得用,这样的珍品只能用来收藏了。

    时光飞逝,很快便来到楚千屿寿辰那天。

    楚千屿虽然叫赵咏珊中午过去就行,但是作为晚辈怎么能让长辈等待呢。

    一大早,赵咏珊在食堂吃完早饭后,便早早带着寿礼去了柳荫胡同。

    人到了柳荫胡同那边后,老师家门口已是宾客如云,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赵咏珊走近后,看到正在门口招待客人的王素华。

    她笑着上前打了下招呼,“素华阿姨。”

    王素华看到珊珊来了,顿时笑眯了眼,连忙扯了扯旁边的人,叫她们暂代一下她的位置。

    她则接过赵咏珊提的礼物,领着她往院子里走,笑着说:“楚老现在在书房呢,他交代我要是看到你就直接引你过去。”

    赵咏珊笑道:“劳烦你等我。”

    王素华摆摆手,“分内的事。”

    两人边走边说话的时候,来到书房外面。

    书房大门敞开着,里面传来热闹的声音。

    王素华上前轻叩门扉,提声道:“楚老先生,珊珊小姐来了。”

    正在和朋友品茶畅聊的楚千屿,听到声音后朗声唤赵咏珊过去。

    屋里的人循着楚千屿的声音向其看去,发现门口站在一位漂漂亮亮的小姑娘,钟灵毓秀,怪可爱的。

    难道这就是楚千屿那老家伙近几年收的关门弟子,藏得还怪严实的,有些晓得一点内情的人原本还想打听一下他这衣钵传人的底细,但可惜全被这老家伙给撅回去了。

    没想到今天倒是将人叫了过来,估计是想在自己寿宴上正式介绍给大家伙。

    赵咏珊从素华阿姨手里接过礼物后,轻快走上前,站定,将手里的礼物送到老师的手里,然后作了个揖,笑嘻嘻道:“恭祝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日月昌明,松鹤长春,笑口常开。”

    楚千屿看到小徒弟递来的礼物,虽然接过,但不免唠叨,“喊你过来吃饭,还非得带饭钱过来,你看你这孩子,还送这么多。”

    楚千屿收到小徒弟的礼物自然是高兴的,但是又不想小孩子瞎花钱,慈爱地多唠叨了几句。

    赵咏珊笑嘻嘻上前搀扶着老师的胳膊,将带过来的礼物一一讲明是谁送的、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她觉得这三份礼物老师一定会喜欢的。

    楚千屿听到小徒弟说的话后,果不其然愣住,然后迅速转身过去翻看礼物。

    桐烟徽墨、犀皮漆器茶具、小徒弟画的贺寿图,每一样东西完全送到楚千屿心坎上去了。

    楚千屿看到后,眼睛笑没了缝,笑声从胸腔里迸发出来,爽朗畅快。

    这时,坐落在书房四处的客人们听到楚千屿外放的笑声后,顿时觉得奇了怪了,谁不知道啊,楚千屿这人向来遵循儒学之风,板正得紧,这般少见且外放的情绪之下定有猫腻。

    于是,众人纷纷围观上来看,探寻内里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