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生活日志 第121节(2 / 2)

    不过这么些年下来,小伙伴们在她的大棒加大枣的训练下,就是头猪都该开窍了,更何况是一群年纪小、学习能力和可塑造性都不错的少年人?

    他们的区别只不过是开窍早晚而已。

    如今绝大多数小伙伴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不说立刻胜任店长副店长,至少领班组长收银之类的人手不缺的,这就已经很可以了,青娘出去单干也影响不到他们开分店的计划,当然是随他开心。

    至于跳槽出去的青娘选择由他们烧烤店带火的奶茶等一系列产品做主打,沈丽姝也很无所谓。现在满汴京做餐饮的商家,有几个不模仿他们卖奶茶的?还不如让青娘把钱赚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至少人还带上了她爹娘一块赚钱。

    沈丽姝甚至不介意青娘打着“小郎君”同款奶茶的旗号宣传,毕竟她刚开店没啥人脉资源,需要用到的冰和牛奶都是直接从烧烤店“进货”,原材料都一样,吹同款没毛病。

    后来看青娘干得有声有色,她还给了几个甜点配方,都是她想吃又太麻烦,烧烤店做不了的,刚好让青娘鼓捣出来,顺便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有了独家产品,青娘的小店立刻更上一层楼,也因此在短短数月时间,业绩赶超林大舅经营几年的肉铺。

    总之还是那句话,沈丽姝看好堂姐的潜力,她未来的成就不会止步于一两家,老爹一早给她投资,完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但青娘毕竟是才十几岁的真少女,而不是她这种伪萝莉,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她爹娘的投资远没有到真正收获的时候。

    眼下的这些分红,只能算是添了一门进项。

    沈丽姝知道,爹娘如今的收入与日俱增,可是家里的各项开支也跟着水涨船高,能给新来的秦老师定下二十两年俸,大概是夫妻俩看在往后而咬牙决定的。

    家里养了三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让他们明白了这里头的道道,对讲究的人来说拜师礼尤为要紧,何况秦举人自身的前途和秦叔叔的面子都要照顾在内,马虎不得,因此这二十两束脩,需要跟将来给老师三节两寿的节礼红包挂钩,写作二十两,翻个倍恐怕刚刚好。

    这还没算秦举人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度。

    以当下的物价,一年下来怕是要五六十两银子的。

    可以想象爹娘内心多么的肉疼,毕竟夫妻俩还准备攒钱买房子呢!

    老爹说了,他们可以跟着闺女住大宅子,弟弟们也能一起生活,但往后大弟二弟他们长大成家,总不能也带着妻儿都住阿姊的宅子,更何况她弟弟这么多,怕是也挤不下,所以还是要趁现在干得动,多赚点钱给儿子们卖婚房。

    沈丽姝当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她可以帮忙养弟弟妹妹,可不能帮他们养老婆孩子,爹娘提前准备起来也不错。

    总之坚持一个原则,弟弟们啃老没关系,只要不啃姐就成。

    爹娘如今总算是体会到她当初的烦恼了,生这么多儿子,赚多少钱都不够花呢。

    再说回秦举人的待遇,也是因为沈家旺夫妻俩老觉得手头拮据,才会把包吃包住这种条件拿出来,希望对方能感受到他们家的诚意。

    京城居大不易,在老房子生活多年的他们是深有体会的——搬进有水井有院子、甚至还能躺在院里晒太阳的宅子之后,大家才意识到生活可以有多么美好。

    而秦举人即便舍得把一半的俸禄拿去租房子,恐怕也只能找他们家当年那种屋子,他还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总要安顿在近处方便照应,可不敢住到外城去。

    索性自家还能挪出两间空屋子让秦举人安置,往后吃住也和他们一大家子,自家省下一些银钱,秦举人也免去洗衣做饭等杂事的困扰,可以安心教学并为他自己往后的会试做准备,也算是双赢了。

    秦举人果然感受到了沈家人的诚意。他也曾赶考进京,知道这边的行情,亲自看过沈家的宅子后,便带着一双儿女住进来了。

    他为人也确实如秦叔叔说的那般,品格高尚,此后便踏踏实实带着儿子和新收的学生做学问,对于二人不偏不倚、倾囊相授。

    而大名为沈君殊的沈三弟同学,也很快和他的师弟秦与泽玩到一块,难得来一个同龄还不用自己喊哥、反而要规规矩矩喊自己师兄的小伙伴,小家伙可得意了,很是积极的尽着地主之谊,在不用念书的时候带小师弟走遍大街小巷,使其渐渐淡忘了过去,顺利融入这个繁华热闹的汴京城。

    至于女儿锦娘,秦举人则是在考察过沈家人品家风的一个月后,才郑重将其托付给沈徐氏教养。

    锦娘比弟弟大点,但也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娘子,正是需要女性长辈细心教导的时候,沈徐氏无疑是最合适的对象。观她照顾丈夫孩子、操持家务十分贤良淑德,身边刚好还有个兼任女管家的李娘子,据闻以前教过沈徐氏母子读书认字,如今闲暇时也可请其教小女认字看账本。

    秦举人是那种传统的读书人,虽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板思想,但对女儿的学问也不甚看重,更希望她能学习料理家务、迎来送往,才学嘛,能认的字、看得懂账本就差不多了,因此沈徐氏和李娘子二人的本事,教导锦娘刚刚好。

    沈徐氏大感荣幸接下了秦举人的嘱托,她本人也很喜欢锦娘这个文静乖巧的小娘子,此后出门做客也带着,在家绣花也带着,在教养闺女方面没用武之地的遗憾,刚好被小锦娘填满了。

    如此一来二去,秦家父女三人在沈家也就住得越发安稳自在了。

    有了秦举人这位“家庭教师”,大弟二弟放假回家休息也没有那么轻松了,秦老师总是热心肠的帮他们考校功课,一来二去也跟林举人相熟起来。

    两人都算出身寒门、耕读传家,比起官宦子弟的秦郁松,也更有共同语言,兼之林举人也认为秦举人学问在自己之上,在其独子林辰松准备考举人的关键时刻,免不了请秦举人多多指点。

    为了方便听秦老师补课,林公子还在沈丽姝家小住过两月,总算让沈家旺和沈徐氏逮着机会还人情了。

    不过那是后话了。

    秦举人一家在沈家住得自在,外放的秦叔叔也总算安顿得差不得,差人送回京的信和土仪少不得有他们家两份,两边算是恢复了联系,来往信件不断,一时间气氛更是热烈融洽。

    +

    而随着秦叔叔的外放,齐叔叔也迎来了他哥高升的好消息。

    这回齐大人目标更远大,换了个较偏远贫穷的州府准备好好做政绩,同时还不忘托关系给幼弟谋到个主簿的好差事。

    主簿虽然也是微末小官,但跟孔目押司之流有本质区别,那就是主簿是官,在它之下都是小吏。

    官吏之间是如何的天差地别,沈丽姝这些家属的感受再深刻不过了。

    京城六部的主簿已经是不入流,在州府县衙里头就更是无足轻重,却也因此有了可操作性,县令县丞这些官职需朝廷任命,举人以下根本没有争取的机会,但主簿可以,只要疏通了关系,顶着个读书人的名头,哪怕身上全无功名照样可以胜任,并且手续合理合法。

    这里头的潜规则中央未必不知,但没人在意,因为主簿名义上也是官,有了晋升渠道,但人人都知道,想要在这个位置往上爬,重新捡起书本参加科举搞不好还快些。

    主簿这个官基本上就是干到退休的,只能说聊胜于无了。

    这也是齐孔目直到他哥升职加薪才有机会的原因。

    其实以他家的财力,想运作这个身份并不难,可齐家在汴京城待得好好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大可不必为了个身份跑偏远州县去。

    而这一次,齐大人给他找了个汴京周边的县城,那里算不得多么富裕,可是离家近啊,骑快马一天内便能来回,也不耽误齐叔叔隔三差五回家打理产业、孝敬老母。

    这种一举多得的好岗位,当然不止齐家盯上,京城有点钱财的人家都想要,齐大人也是谋划了近三年才落实,齐叔叔于是欢欢喜喜的走马上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