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里的小人物 第155节(1 / 2)

等老夫妻俩离去后,鹿仁佳和沐戈壁也准备出门。

    王大爷看见他们背上小包不由愣了一下;“你们这是去哪儿?”

    “准备去看看碳炉子,虽然平常要在学校食堂吃饭,但难免有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有个碳炉子冬天烧个水啥的也方便些。”

    鹿仁佳对着小镜子整理了一下头发:“大爷有没有什么需要的,我一起给带回来就行。”

    王大爷赶紧摆摆手:“不用不用,我这儿东西都齐全,你们逛你们自己的就成。”

    “那行,咱们就先出去了。”

    “去吧去吧。”

    小夫妻俩出了门,王大爷转身回家,看着原本空荡的院子多了不少陌生的物品,一直以来冷寂的心也不由得颤动一下,好似这个院子里家的味道重了许多。

    省城一如既往的繁华。

    不,甚至比以前更繁华了。

    大学开学在即,未来的大学生们千里迢迢的来到了省城的大学,有的来的早的,就拿着介绍信去招待所开房间住下,因为是大学生,镇子上给予嘉奖,介绍信是足够的,所以一直以来空房间很多的招待所,居然很快就住满了人,招待所的服务员也难得忙碌了起来。

    这也导致他们的脾气更加不好了。

    鹿仁佳和沐戈壁在开学的前一天去了大学,他们是来办走读的。

    原则上新入学的大学生是不能外宿的,但沐戈壁临上学前特意去厂里接了个大活儿,前后加起来至少需要半年的工期,更何况他还要去上学,恐怕至少得忙活一年多的时间。

    不过也不用着急就是了。

    因为这个礼物的主人还没着落呢,属于什么时候绣完了什么时候安排。

    沐戈壁的履历相当漂亮,手里出产的绣品不仅出过外交礼物,还去港城展览过,可以说,虽然他名声不显,但是在全国的绣花厂对他可谓是如雷贯耳。

    而鹿仁佳就更简单了,沐戈壁绣花的时候需要有人在旁边做帮手,整理内务。

    甚至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沐戈壁还将自己以往的病例给交上去了,这可叫大学犯了难,显然,这个学生的身体是很差的,但能力却很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住回家去,省的日后在学校里出事。

    学校里的住宿条件到底还是简陋了些。

    倒是有人提出异议,但真要背负一个人的生命,也没人敢担这个责任。

    到最后,学校到底还是同意了沐戈壁和鹿仁佳的外宿请求,甚至还请了两个老师,亲自上门探望了一番,在确认小夫妻俩在本地有亲人后,才回去批了条子。

    没法子,学校只要不答应,沐戈壁就一副随时要咽气的模样,而且他的开始成绩也很高,不收都不行。

    鹿仁佳也被沐戈壁的戏精程度给震惊到了。

    “小意思,只要模仿原主小时候就行。”那时候的身体才是真糟糕。

    “你就不怕以后被戳穿么?”

    毕竟总不能在学校里也维持那种状态吧。

    “没事儿,大不了到时候就说我每天喝药维持精力就是了。”再说了,他还有工作呢,一边工作一边上学,还要保持成绩的稳定,沐戈壁也是蛮拼的。

    相比之下,鹿仁佳就属于是顺带的,她身体倍儿棒,也没工作,唯一需要干的就是将沐戈壁照顾好,当然,保持好自己成绩的稳定也是她必须要做的。

    表面确实如此,私下里其实还兼具着豆腐坊的新品开发之类的任务。

    作为姚姥姥钦定的开山大弟子,鹿仁佳手里的秘方很是不少,但露出来的却很少很少,说白了,她就是自私,她可没大度到什么秘方都大公无私上交的地步。

    再说了,也没人规定一定要大方吧。

    她可是知道呢,供销社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很快就要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私人店铺才是普通老百姓更愿意去消费的地方。

    供销社一旦式微,豆腐坊的存在就会很尴尬。

    到时候鹿仁佳大学也差不多毕业了,提出接手豆腐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到时候恐怕豆腐坊的老工人们,也更愿意跟着她干就是了。

    当然,唯一让工人们不满的恐怕就是没退休工资了。

    社保制度不完善,一旦脱离了公家,成了私营,鹿仁佳就算是愿意花钱买社保,恐怕都没办法买了。

    这也是为什么鹿仁佳一直控制豆腐坊规模的原因,老工人越少,到时候阻力就越小,大不了到时候转私营后工资多给点儿,想必老工人也不会有太多的怨言。

    到了报名那一天,与其它大包小包的学生不同的是,小夫妻俩浑身轻松的去点了个卯,录取通知书之类的早在申请外宿那天就交上去了。

    报了名,不用跟别人一起挤在宿舍里,夫妻俩慢悠悠的将整个校园给逛了一圈。

    鹿仁佳的经济系和沐戈壁的外语系距离比较远,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一进校门就要分开,可偏偏食堂就在两个系的正中间,以后每天中午两个人同时出发的话,还能约在一起吃个午饭。

    所以说,夫妻俩白天在学校里,只能相处那么半个小时。

    就这半小时,还是挤出来的。

    第一届大学生都是从苦难里走出来的,成家的多,应届的也多,应届的觉得成了家的人说话办事小气,参加个诗会舞会的也顾虑那么多,没意思的紧,成了家的又觉得应届的书生意气太重,早些年有这些靡靡之音,肯定得打发到农场里干农活去。

    当然,也有那种两边掺和的,不到一个月,学校就闹了好几次乡下原配找上门,却发现丈夫/妻子已经和别人互诉衷肠的事情来。

    为此学校里的老师们开了好几次大会,还进行了统计,谁结婚了,谁没结婚,都统计上来了。

    好些学生想要蒙混过关,结果政教处那边一则通知下来,准备打电话与地方核实,顿时都傻了眼,下乡知青愿意抛弃城里身份,在农村娶妻嫁人,那对象对他都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政教处这个通知下来,简直是打了七寸。

    这这这,人家村里都是一家人,能给帮着隐瞒么?

    那必然是不可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