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妃今天也只想咸鱼 第106节(2 / 2)

    赵崇并不为此感到失落,反而因云莺的笑靥嘴角扬起。

    进到堂屋,杨大也放下手里的事赶过来招呼他们,李大娘将干净的粗瓷碗又洗过一遍,特地泡了壶茶来。

    除去茶水还端来几样自家做的小点。

    李大娘始终笑容满面,热情对赵崇和云莺说:“家里只有粗茶淡饭,不要客气,随便吃。我这便去生火做饭,公子和夫人今日务必留下一起吃。”

    杨大叮嘱李大娘杀只鸡来炖汤。

    李大娘连声应下,赵崇连忙道:“还有事,略坐坐便得走,不必麻烦。”

    如此再三劝说推辞一番,李大娘才坐下来同他们三人一道喝茶。

    少顷,赵崇同他们闲话家常,问起杨大和李大娘往年的收成、今年的打算,以及平日里的生活。

    云莺在旁边插不上嘴也没有插嘴的想法。

    赵崇同杨大、李大娘分明是旧相识,也看得出来,他们对赵崇颇有信任。

    这些话倒是印证她之前的猜测。

    来这里见杨大和李大娘,确实与耕种有关系。

    看着眉眼平和,认真听杨大和李大娘说起自家生活的赵崇,云莺神思游荡,仿佛穿过旧日年岁,回到在边关小城初见赵崇时的场景。那时她亲眼看见他从马背上下来,将一名受惊跌倒的老妇搀扶起来,并耐心询问对方可有受伤。

    想起这些,云莺愈觉无奈。

    好端端的偏今日几次三番记起这些旧事。

    赵崇在同杨大、李大娘交谈时,觉察得到云莺在看他,也听得到她心声。

    却只晓得她记起旧事,不知旧时情境,于是这些心声将他之前压下去的疑虑与好奇轻易勾起来,且愈演愈烈。

    他便不想等待那个不知几时到来的合适时机。

    从前那么长的时日,她在他面前从未记起过那些事,今日却记起不止一次,可见今日便是那个“时机”。

    打定主意,同杨大和李大娘喝过两碗粗茶,赵崇带着云莺辞别他们。

    却没有着急带她回先农坛或回宫。

    “杨大和李大娘曾育有一女。”从农户家出来,赵崇没带云莺骑马沿着河堤慢慢走,终于主动说起一些事,“十六岁时,朕随父皇前来先农坛祭祀,彼时不过好奇想到农户家看看,赶巧在半道上遇上他们夫妇二人。朕记得当时杨大背着他们的女儿,李大娘跟在旁边,他们要带女儿去求医。”

    方才在杨大和李大娘家中却未见他们的女儿。

    虽也可能是出嫁了,但听赵崇说起,云莺心里有些不好的感觉。

    便听赵崇道:“那个小娘子才七八岁年纪,病得趴在杨大背上意识不清,朕便送他们去医馆。后来那个小娘子在医馆里,在朕的面前去世了。朕看着他们因失去女儿伤心欲绝,却无能为力。”

    云莺想到那样的场景也是眸光黯淡。

    她手掌不禁攀上赵崇的手臂,转过脸抬眼去看他:“所以陛下年年在耕耤礼这日来探望他们?”

    赵崇手臂揽住云莺,让她后背贴得离自己更近一些,也拿下巴轻轻蹭一蹭她的发顶:“大燕有百姓万万,如他们夫妇的寻常百姓不知凡几,朕也只望自己能尽力而为。这些事朕未同母后提起过,不知为何今日却想要带你前来。”

    云莺垂下眼,沉默中道:“陛下勤劳国事,一直都做得很好。”

    无论是从前、现下,抑或将来,都很好。

    赵崇听见云莺口中、心里皆在夸赞他,却得意不起来。

    她真心实意认为他很好,可如今已不喜欢他……令她失望的是什么?

    “真的吗?”

    赵崇忍下叹气的冲动,小声道,“莺莺,朕也自知不是完人,若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望能有人指出。”

    “前朝之事是如此,后宫之事亦如此。”

    “莺莺可明白?”

    云莺眉头微拧,后宫之事,若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她指出?

    这倒的确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陛下该雨露均沾。”

    云莺平静开口,语气无波无澜对赵崇说。

    赵崇愣怔,不想会在云莺口中听见这样一句话,尤其是她语气如此的平静。他知她如今不在意他,但这样全无纠结全无犹豫将他往旁人那里推……他声音沉了沉,问:“倘若朕不想呢?”

    “陛下怎可说出如此任性之言?”

    云莺淡淡一笑,“何况,陛下膝下无子,是该雨露均沾,以绵延子嗣。”

    赵崇又问:“莺莺为何这样想要将朕往旁人那里推?”

    旁人?

    云莺扯了下嘴角:“陛下说笑了,她们不是旁人,是陛下的爱妃们,她们也都是为了服侍陛下才会进宫的。”

    赵崇隐隐感觉触及云莺的心思,又未立刻完全看明白。

    “朕……”他想说什么,偏偏不知从何说起。

    那些人不是旁人,是他后宫的妃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