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2 / 2)

    我赶忙清了清嗓子,调整了下坐姿,嘿嘿笑了下,“有些问题想要请教魏医生,不搞清楚还真的睡不着。”

    “哦,是什么问题?”

    “魏医生,您接诊过人格分裂的案例吗?”

    他擦拭镜片的手停了下来,有些疑惑:“这大半夜的,项少爷怎么会来问这种问题?”

    “魏医生,叫我名字得了,什么少爷不少爷的。”

    “项少是发现什么了吗?”

    “没,就是问问,我比较好学。”我厚颜无耻地笑道。

    他将眼镜戴上:“其实人格分裂的案例一直都存在,相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呈上升趋势的。只不过为了病患的隐私,一般不会四处张扬。人格分裂症学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称DID,是在一个身体里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特征,也就是多重人格,是一种心理疾病。

    “大量的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是导致DID产生的主要原因,成年后的则很少,但也不是没有。”

    我之所以会忽然来问有关人格分裂的问题,主要是凌云木的日记带给我一种疑惑和深深的不安。

    要不是有人偷看了日记,那就只能用人格分裂来解释了。而我倾向于后者。

    有谁会在刚写完最喜欢吃冰激凌的时候,再来一句:“果然是小孩子,幼稚,咖啡才是最顶级的享受”?

    有谁会在刚体谅完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后,再来一句:“杀死那对狗父母”?

    从我接触六·一三案以来,基本就排除了凌云木的嫌疑。在我看来,他更多的是一个受害者,直到看了他的日记,我有些动摇了。

    无法从日记上判断那两个迥异人格出现的时间,或许很早,跟童年创伤脱不开干系。

    这种多重人格作案的认定,在我国还没有首例。

    魏承澜:“最早的多重人格案例,是1977年M国发生的一起强|暴案,普利·米利根因强|奸EHE州立大学四名女学生受到指控。普利·米利根具有24重人格,有人还为他写了纪实小说。”

    “心理动力学认为,强烈的创伤经历、内部的冲突和缺陷使个体处于混乱痛苦的胶着状态,压力超过了承受能力,个体便通过分离出强大的次人格来逃离恐惧和伤害,以保护主人格。

    “所以说,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御机制。”

    鉴于我“好学”的品性,魏承澜医生很愉快地给我讲了起来。

    “次人格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存在,有自己的特征及世界观。在分离的过程中,他们被摒弃了“坏”的心理内容,往往承载了主人格潜意识当中的愿望。所以,甚至主人格也没有意识到次人格正是自己潜意识的体现。他们往往性格迥异。”

    我问:“主次人格之间,他们会互相知道吗?”

    “这个不一定,得看病情严重与否。轻度DID,发现不了自己的次人格很正常,重度DID,当主意识被其他人格掌控的时候,出现了记忆空白和崭新的现实内容,迟早会让人起疑的。所以说,除非真的是心太大天塌下来当被子盖,个体对自己的状态还是会有一定的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