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页(2 / 2)

山海有归处 秦世溟 1023 字 9个月前

    “你脑子还算清醒,现在可不是你们起内讧的时候,小混蛋。看看这里,海塘直接从浅海大陆架升起,沿着海岸线延伸,44公里后在这里转个弯,一直持续76公里,在一座断崖旁结束了。”

    “总长度121公里,真是不得了,头回见,头回见。高度呢?290米。这是巴别塔吗?嗯?海浪最高值是多少?”

    “255米,尚未超过海塘高度。不过之后还有更大的冲击,也许有望越过堤坝冲击大陆。”

    “闭嘴,你这是在为海啸加油助威呢?我赌海啸输得一塌糊涂。”

    “停止你的幻想,邵哲升。”高衍文在一旁说,他给杯子里冲上第二遍热水,然后递过去,“拿着你的杯子,别让你可怜的小身板得了感冒。”

    穿着灰蓝色冲锋衣的女专家走上来,说:“注意海塘的起始位置,北端在这里,南端在断崖旁。看看北端,不是在从这座火山开始,而是绕到更北的雪山下面,把火山挡在背后。这不合常理,他们完全可以依靠火山作为起点,这样能节省不少材料。我相信他们都是聪明人。”

    “当然,这是个问题。”耿殊明喝一口热水,胃里像一团火在烧,热气从每个毛孔渗出来,“我们得想想这是为什么。”

    “也许修建堤坝的时候这座火山还没有出现,而是后来才因为岩浆喷发形成的。”邵哲升说,他撑着腰,毛毯披在身上让他看起来像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

    旁边抱着胸看屏幕,一直一言不发的执行员忽然开口了:“看来当年海啸来得比火山早。修建这样一座堤坝,用上最先进的技术,要在一两个月内完工,大概要多少人?”

    队伍中的工程师思考了一会儿,比划两下手势,说:“用上最先进的技术,大概上千到一万人不等。想想,杭州湾的跨海大桥36公里,都用了近万人。这个堤坝显然难度比大桥大得多。”

    “如果用上分子重组技术呢?”

    “大概也就六小时?或者更长也说不定。用这种技术来造这么庞大的堤坝,成本能飞到天上去,你以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你想都不要想。”

    耿殊明点点头:“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这项技术,就算放在目前,全球也就只有北京时间局拥有分子重组系统,而且不能说很完善。”

    “好吧,那就算上千到一万人修建了这座堤坝。这些人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这是我们得想想的问题。”

    第174章 争赴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