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170节(1 / 2)

他能够放国内的贵族离开,已经足够大度,如果还要帮他们保驾护航,那他就是一个纯纯的冤大头了。

    要不是宋王做的那些事情暴露,他甚至都想故技重施,而不是现在这样,打肿脸充胖子。

    可如今郑国跑的不单是贵族,连庶民和奴隶,也在大批量的流失。

    在宋国和郑国交战的时候,郑小白就大肆宣传了一番姜国的制度,忽悠了不少百姓去他管理的那十城定居。

    十城的土地有限,收纳的的百姓也有限。

    很多没来得及去的百姓,就只有眼馋的份。尤其是去年秋收的时候,棉花、红薯、玉米的产量,看得人眼红。

    等姜国吞下宋国,和郑国接壤的时候,一大批早就有想法的百姓,跑得飞快。

    去姜国,可以分地,分粮种,还有农官医官,军功还可升爵……

    想到郑国这段时间损失的贵族和庶民,郑王愤愤的说道:“那些大臣也就罢了,普通的庶民,要是没有人鼓动,他们怎么会走。”

    “最近民间的风向确实有些奇怪。”大臣回道。

    “我早就知道,姜王一直在针对我。”郑王说得笃定。

    不只是他的航海事业,郑王在方方面面都感受到了姜国给他造成的不便。

    姜蓁的完全不知道,郑王是这么想她的,正自顾自的忙着迁都的事。

    随着来姜国的贵族越来越多,都邑就越来越挤了,房价物价也水涨船高。

    许多贵族手里的财富,是几代人积攒出来的,根本就不缺钱,想要的就是一份体面和贵族的尊严。

    房子他们要买大的、贵的、精致的,像普通人家里用砖瓦快速建起来的房子,不太入得了他们的眼,他们要的是用神木做的房梁,有精美镂空花纹的窗檐,触感不够温润的墙壁需要用丝绸来糊住……

    甚至连他们喝的水,也是郊外山上的山泉水,每日清晨都要派奴隶去取水。

    这副标准的贵族做派,惹得都邑的读书人直啧舌。

    “我都没想到,他们居然这么富裕!”

    “这算什么,有位新来的君候家中,夜夜灯火通明,燃烧的都是儿臂粗的蜡烛,一晚上的花费,是你家地里一年的收成。”

    “虽说我是乡下来的,但我在都邑也待了两年了。可也没见着姜国的贵族这副做派。”

    姜国的贵族,其实也挺富裕,但被姜蓁收拾过几次,都不敢在姜蓁面前露富了。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新来的这群贵族也知道,但他们此时却不得不炫富,好让自己高人一等。

    否则无官无职无封地,别人凭什么还敬重你。

    这群人是比当初宋国贵族还冤大头的存在,直接带动了姜国都邑的消费。

    无论是各个学堂的读书人,还是都邑周边的百姓,都从这群贵族身上赚了不少钱。

    甚至连姜蓁都打算赚他们的钱。

    【新都邑的城市一定要好好规划,争取卖一个好价钱。】

    【到文石城的路修得差不多了,可以安排重新建城了。】

    陈冬是治水的专家,但不是建城的专家,所以建城的事,姜蓁准备交给大学和研究员一起处理。

    各家大佬虽然在外面都有私学,但也被秋月请来当选修课的老师了,有些事情学生处理不好,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而且直播间的人准备了新都邑规划的图纸,甚至连地下的排水管道,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需要这群学生做规划,他们只需要照着图纸修建就行,难度不算太大。

    姜蓁很放心派他们出去干活。

    可这么大批的学生出动,动静不小。

    郑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直接就睡不着了,心中暗道:“完了完了,姜国肯定是准备对郑国动手了。”

    第192章 投降

    怕朝中的大臣没有警惕心理,郑王连发几道政令提醒。

    “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姜国这次很可能就是冲着我们来的。”

    “王上,现在不是出兵的好时机。姜国去年才吞下宋国那么大一片地盘,就算再好的胃口,也要消化一段时间吧。”

    郑王‘哼’了一声,提醒道:“若是以常人之理,揣摩姜王,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姜蓁的思维,常人根本就摸不透,当别人以为她要出兵的时候,她稳如泰山,当别人以为她不会采取行动的时候,她冷不丁的就能给人一刀子。

    当初宋国郑国打得不可开交,姜蓁要是出兵,郑国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偏偏姜国就是稳住不动,等宋郑两国打完,姜国才慢悠悠的上场,吞了宋国五十多城,然后就在三国的威胁下,停下了脚步。

    就在大家已经姜国要消停几年的时候,第二年姜国又火速出兵,全吞宋国。

    无论是作战的时机,还是作战的效率,姜国的作为,都在所有人的计划之外。

    想到姜蓁当初的种种行为,一众大臣都无法反驳,说道:“确实该时刻防着姜国闹幺蛾子。”

    就在郑国紧盯姜国的时候,那批离开都邑的学生们,都停在文石城不动了,热火朝天的搞起了基建。

    文石城中本来就有百姓居住,姜蓁也没有把文石城推倒的想法,而是在文石城的远处,重新选址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