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在人生知识巅峰的袁宵,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完成各种技术突破,在大汉朝发展各种制造业,从衣食住行各方面推动整个时代的技术发展,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关于这一点,在现代时,众人就群策群力,选出了需要首先发展的几种技术。
第一个就是造纸术和雕版印刷。
造纸术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了,但是成本高、出产少,所以传说西晋时,因为众人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竟至纸张供不应求,洛阳为之纸贵。
袁宵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就算比不上现代,至少也要达到唐宋之后的水平,成为大多数读书人用得起的东西。
单是这一点,就能够为他们争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在忙碌了几天之后,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袁宵搓了搓手,打开烘焙室的门走进去,取出了自己这几天的成果。
微微泛黄的纸张被揭下来,铺在院子里的桌上,袁宵检查了一遍,忍不住皱起眉头。
纸张比自己设想的要厚一些,最糟糕的是只有一边是平滑的,另一边摸起来坑坑洼洼,肯定会影响书写。
当然,在这个用毛笔和墨汁书写的时代,因为墨汁会渗漏到背面,实际上也很难在纸的双面写字。但是这么影响美观,还是让袁宵非常不满意。
“还得再试。”她嘀咕了一句,先将这张纸裁成书本大小的一摞,收藏起来。
虽然她自己不满意,但是这玩意儿没准能名留青史呢,当然要好好保存。也许这个时空的几百上千年之后,会有人看到这些纸张,推想当年造纸的情形。
就这么试了一次又一次,调整配方和流程,最后终于做出厚薄适宜的白色纸张时,袁宵激动得险些跳起来,那种成就感简直无与伦比。
美中不足的是这件事暂时只有她和卓文君知道,而因为卓文君的特殊,她连抱一下对方庆祝都做不到。
只能等万事俱备,把产品拿出去之后从普罗大众的震惊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了。
袁宵裁好纸,然后开始选取木头,进行雕版。
然后很快,造纸时生出的“我原来也可以当技术流”的自信心,很快就被粉碎成渣渣。对于没有任何雕刻经验的袁宵而言,要将那些字原封不动刻在纸上,实在是太为难自己了。
刻刀仿佛有自己的意识,总会刻出与预想截然不同的,奇怪的线条……
在她刻废了好几块木板,并且还不小心切到了手指之后,卓文君终于提出了其他建议,“要不还是找雕刻师傅来做吧?”
反正雕版的工人不需要识字,只要按照袁宵写出来的阴文原样刻在木板上即可。
袁宵丢下手里的刻刀,从善如流地采纳了卓文君的建议,一脸严肃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