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页(2 / 2)

    鄱阳湖占地面积极大,没有出过远门的人来到这里,会立刻产生“这就是海”的感慨,蛟龙入主湖中后,经常呼风唤雨,导致湖面又扩张不少,甚至侵吞了许多田地。

    水色与天相接,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绿色,不透明但也不混浊,像块深色的绿宝石,碧波轻起,涟漪缓缓荡去,夏风在这里都变得清凉起来,使人舒适异常。

    更远的,常人看不到,朱标却能见到的地方,有数不清的桅杆和船帆,密密麻麻好似集市的屋顶、森林中的树顶,阳光照射之下折出的光芒连成一片,简直好似天兵降临,威武不凡。

    他又看了看自家这边的船。

    抛却观察到的气运强盛问题,自己这边的船确实不够多也不够大,最好的那几艘甚至还是龙湾之战从陈友谅那里收缴过来的,到底还是硬件上跟不上敌人。

    但是士气可用、军心可用,又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猛将,还是不发愁的。

    对于这次的战役在历史上如何记载,朱标不清楚。老生常谈的蝴蝶效应和妖鬼神话产生的改变自然不用再谈,朱标只隐约还能记得一件事。

    鄱阳湖决战似乎是罗贯中《演义》里火烧赤壁之战的原型。罗贯中似乎在张士诚那里做过谋士,后来有所不满离开了,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苏州。

    这件事说来还挺梦幻的,当时李善长和刘伯温聊天,朱标正好在旁边吃水果,就那么听了一耳朵消息。他们说康茂才在张士诚那里败了,因为有个叫罗贯中的谋士给他出了主意,此人也算有才,只是认不清人主云云。

    朱标差点咬到舌头,追问了几句才确定自己没有搞错。对他这种历史知识堪称匮乏的人来说,要接受一个在印象中知名但不了解的作者其实在搞政治,还是挺困难的。

    后来他又了解到写《水浒》的施耐庵竟然也在苏州,也辅佐过张士诚,也是因为不满离开了,而且他的徒弟正是罗贯中。

    这时朱标已经心如止水,决定不再因为历史人物而惊讶。毕竟宋濂日后如果写出《送东阳马生序》,他肯定会拿到第一份稿子,也肯定得第一个背,与之对比,其它好像也算不上什么了。

    倒是可以在老朱同志日后迫害小说家人才时劝阻劝阻,给点优待,促进大明文坛欣欣向荣。

    如果方便的话,能收藏些手稿就更好了。更新慢了可以叫进宫里来看着他写,第一时间追更,第一时间催更,第一时间赏赐,完本后还可以印刷几册留下消磨时间。

    相信在皇室的审美风向带动下,即使文人们瞧不起写小说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善。

    这话扯远了,意思其实就是,朱标对鄱阳湖战役不了解,却对火烧赤壁很熟悉。既然是原型,那么肯定有诸多相似之处。

    火攻的建议他一早就给了老朱同志,老朱同志也和幕僚们讨论了一番,用不着他再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