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礼数那都是做给外人瞧的。
哪家都是关了门过日子。
谢府在京里头置办了宅院,只留在府里用了午膳,就走了。
虞幼窈重新回了孝堂。
接下来几天,陆陆续续有不少人家过来祭拜,虞幼窈和虞善言,带了家中的弟妹披麻戴孝,男女各一边,跪在祖母的灵前,有客人过来祭拜,若是男客便有虞善言,带着家中的幼弟,起身见礼、送客、再跪回灵前。
若是女客,便由虞幼窈这边见礼。
几天下来,虞幼窈连腰都要断了。
一转眼,虞老夫人的头七就过了。
谢府再次登门,找了族里的老叔公。
谢老太太先发制人,拿出了当年虞老夫人亲手写下的保证书,上面还有虞氏族里几位族老们的签名。
“柔嘉当年到底是怎么去的,你们虞府心知肚明。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柔嘉尸骨未寒,虞宗正连这百日夫妻恩义都等不得,也不顾忌姻亲情面,在柔嘉孝期,就迎新人进府,我们家都忍下来了。”
此言一出,莫说虞宗正抬不起头,就连虞氏族里的族老们也都闹了没脸。
谢柔嘉好端端的姑娘,嫁进虞府不过三四年光景,就去世了,不管怎么说,虞府已经理亏了。
后来虞宗正在孝期续娶杨氏一事,还瞒了谢府。
谢府虽然不能干涉虞宗正续娶,但谢柔嘉是原配嫡妻,续娶是先要问过亡妻家人,这才符合礼数。
因此,当年这事闹得很大。
原本谢府为了外孙女儿,忍下了谢柔嘉早亡一事,后来得知,虞宗正要在孝期续娶,直接逼上门来,要谢府给一个交代。
续娶的事已经定下了,杨氏还没过门。
谢老太爷抓了虞府这一错处,要将外孙女儿接回泉州。
虞老夫人因为理亏,失了底气,只能求助族里。
也是族里出面,与谢老太爷掰扯,谢府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又担心闹得太过分,孙女儿将来在府里、族里,里外不是人,无奈放弃了将虞幼窈接回泉州的打算,但也逼了虞老夫人,写了要善待虞幼窈的保证书。
保证书里有明文,倘若虞府违背了,就让虞幼窈归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