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页(1 / 2)

踏枝 玖拾陆 999 字 8个月前

明明,老夫人想表达的仅仅是对她的“愧疚”,可她感觉到的,是老夫人想要藏起来的真心。

    这就是母女吧……

    痛苦也好、无奈也罢,来自于当年老夫人自己的选择。

    老夫人想自己扛着,绝不想把压力给到她。

    哪怕是无意识的。

    可是,她们是母女啊。

    心连着心。

    她又岂会不懂?

    她是故事里的那个女儿,所以,在赞叹之余,她也会难过,会痛心。

    在她什么都不知道的童年岁月里,母亲是如何独自品尝着对她的思念呢?

    当年的决定是迫不得已。

    两个襁褓里的孩子,根本没有置喙的余地。

    现在不同了。

    国公爷、皇太孙他选择迎难而上。

    那她也不想落后。

    “奴婢还没有想得很明白,”巧玉整理着思路,坦率地实话实说,“不是不信,也不是怪谁,而是,奴婢、奴婢很彷徨……可是,奴婢会继续想,也相信自己很很快理顺,适应起来……”

    不能做缩头乌龟。

    不能捂住眼睛与耳朵。

    她有很好的祖母与父母。

    没有血缘,但教养不区分血缘。

    国公府的姑娘也好,镖师家的女儿也罢,立足人世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她得对得起祖母与养父母的教导。

    她也得对得起亲生父母,他们无法亲自养育她,可他们给她挑了最最好的家。

    第284章 温暖的手

    巧玉与家人的感情很深厚。

    即便是此时此刻,了解一切之后,再回头去看小时候的自己,她依旧看不到任何违和的地方。

    她也认得很多“寄养”的孩子。

    他们中的大部分,失去了父母,只能在亲戚手下讨口饭吃。

    哪怕关系近如嫡亲的伯父伯母,对待家里多出来的一张口,也很难十年如一日保持笑容。

    辛劳的老百姓,柴米油盐,才是日子。

    偶有几个,寄人篱下时,也带来了足够的银钱。

    不止够自己吃穿,也能改善他人生活。

    这样的孩子,要么是被长辈“哄着骗着”,要么是被“供着敬着”。

    前者是冤大头,后者是泥塑像。

    日子都不差,甚至很宽裕,但至始至终,都不像是“一家人”。

    巧玉的童年是另一种。

    养父母收了亲生父母的银钱,极其仔细、用心地,把她当自个儿孩子养。

    该夸时夸,该打时也打。

    打完了,母亲哭得肿了眼,她抱着母亲哭着认错。

    真正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