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毕竟是件欢天喜地的事,受邀在列的官员们都没有穿着朝服,而是稍显隆重的常服、配腰带玉冠。他们或是饱学的博学之士,或是在位多年的实干之人,自然都有交谊谈论的内部圈子。
在此之中,郑玉衡显得稍微格格不入。
太医院的官衔并不算低,只是医官毕竟与文臣不同,于仕途无望,遭人看轻是难免的事。但他是董太后的随行太医,所以王府格外重视,将他安排在了几位已荣休的老臣的身边,让郑玉衡陪坐末席。
这几位老臣都是当世大儒,在明德帝在位时,也曾经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也曾跟明德帝因某某国策争得头破血流、几日吵闹不休。如今卸职荣休,养在京中宅院里安度晚景,满朝堂起码有一半的官员要叫这几位大儒一声老师的。
如此尊崇的地位,即便没有职务在身,即便是让郑玉衡陪坐末席,也完全不算辱没了他,甚至大大地抬举了他。
郑玉衡年纪太轻,对这几位老臣并不识得,但他的嗅觉很敏锐,感觉到周围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他谨慎地随着侍者入席,陪坐在长席的最末尾,脊背挺直,姿态却温顺而谦和,向几位长者行礼致意之后,才入座。
当他入座之后,周围的空气仿佛更沉默了。
郑玉衡有些茫然,但也不能出口询问、或是掉头让人换个安排,只能脊背发僵地硬是这么等着,这期间,他感觉到几位长者的视线以此路过自己的身边,那种似有若无的、带着微微思索的目光,几乎从头到脚将他刮了个遍。
郑玉衡催眠自己,假装自己是个一动不动的花瓶。
正礼过后,前院的锣鼓响了一声,王府的仆役丫鬟为席间呈上酒水,诸人饮了酒,交谈的声音才稍微大了些,模模糊糊地响起来。
是他么?是随着娘娘来的么?
噢,就是这孩子,你看他的眉眼。
还真是,这么看就更像了。
忽然之间,离郑玉衡最近的一位老臣将杯盏用力放在案上,重音响起,四周霎时一寂,然后又有人笑着劝道:韩老,你这么大的气是冲着谁发?连笔都提不起来了,往日里还能当个刀笔吏,用文章杀人,如今还管得住人的嘴吗?
韩老冷笑道:年纪到了这个地步,还对一个孩子议论纷纷,老脸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