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为官多年,自然也明白其中道理,只是关心则乱,如今要参加会试的是自己的儿子,还是被李东阳看好能拿状元却连续两次落第的儿子,让他如何能不带点情绪去看这件事。
毕竟,单纯从这次考试的角度来说,对他们父子是弊大于利。
可对于朝廷和天下学子而言,当然是利大于弊。
王守仁看到这一点,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别说只有十来天的时间让给其他人复习,就算再多一年,他也相信,如此开放式的学习交流,能进步的不止是那些寒门学子,还有他自己。
以往的学习,无论在国子监还是族学,他已经感觉到很难从老师处学到更多,才会到处游历,体会格物之道,亦是学习之道。
而如今那些不曾在国子监里学习过的寒门子弟,哪怕出身不如他,可能从全国千千万万的学子当中,杀出一条血路参加会试的,都是一时英才。
越是没经过正统规范的世家教育的考生,越是能跳出窠臼思考,就如同一条乌鱼,被放进死气沉沉的水塘,比然会掀起风浪,却也能带动其他鱼的活力。
当然是好事。
消息一出,所有在京城候考的举子们,震惊之余,立刻开始抢购笔墨纸砚。
昔日有洛阳纸贵,如今有京城纸不贵。
两宋时期就已经改良了造纸术,无论是宣纸画纸还是黄草纸,产量都远胜过以往历朝历代,大明继承了那时的工艺,加上朱厚照一会去就通知工部,让官家造纸坊日夜不停地赶工,并将国子监和大舅舅家的聚仙楼都腾出来,提供桌椅给学子们抄书做题之用。
只不过在一夜之间,京城街头就变了样。
从前些日子学子们动作诗会文会,谈笑风生,还有乐伎相伴,不知是诗文会友的多,还是风流快活的多。
而如今,大家一个个都绷紧了精神,全力以赴地赶往各个刊印点买书抄书。
因为太子有令,所有时文策论集注和近期的邸报都被集结成册,刊印发行,以供学子们学习参考。原本邸报只供给各级官府,主要刊载的都是朝廷政务和时事,也有一些奏章讨论之类的文章,都属于官方文件,因此非经皇帝御批,是不允许擅自抄录转阅的。
可朱厚照认为,既然这些举子都已经有做官的身份,等于是官员的预备役,而会试之中,最重的也是策论时文,而不是唐宋时的诗词歌赋,所以让举子们提前阅读邸报,了解朝廷大事和政务处理方式,对他们解读试题和策对都有好处,不至于一味空谈夸夸其词而毫无实用价值。
所以在发放复习资料之前,他早就让人准备好了邸报,两文一份,买不起的还可以直接从布告栏张贴的邸报处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