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这封信没多久,父子俩就到家了。
跟儿子说了话,看够了,杨稔就打发他去跟他媳妇私话。
小景带着媳妇回来东厢房,就剩下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单独说话。
陈如松朝媳妇道:“这次小景能考中庶吉士,多亏了大族叔。”
“可是大族叔运作才让小景留在京城的?”刚刚没问儿子,只嘘寒问暖了一番。
陈如松忙摇头,“这个不是,庶吉士是靠本人考的,没考上全是外放,这是改不了的。”
“那?”杨稔不解,为何会说小景考中庶吉士多亏大族叔。
“小景殿试之后,大族叔就连忙搜罗了不少考庶吉士能用到的书籍还有一些见解,小景没日没夜的看和学,大族叔一有空就帮忙解答,小景才能在朝考上吊车尾考上庶吉士。”
“那可真多亏了大族叔。”这样帮扶族人,也真是良心极好的。
“小景入翰林院,安稳后就会教导大族叔两个儿子直至分官,以报答这一次的恩德。”钱财那边是用不着的,只有孩子的仕途才是大族老在乎的。
杨稔很赞同,“应该的,多亏了同知大人和大族叔,小景才能这样早考上进士,何况日后分官,也要族叔出力。”
“至于李家,我跟小景商量了,只能是将小景的一些见解给儿媳他大哥,他亲爹进士出身,又只教儿子,都没将儿子教出举人,如今小景能帮的也有限。”小景即便考中进士,如今也比不上李同知,帮不了什么忙,只能是看往后,反正是姻亲,自家能帮忙是绝不会含糊的。
“这次小景回来,是不是明年才入翰林院,可以抽出一些时候教一教,也算尽点心意。”
“是明年才入,但咱们也得早些过去,咱们安排好家里就搬到京城吧,小景至少要在京城待六年,咱们在京城给康康定亲。”要不要搬到京城这事,陈如松考虑过,觉得很应该搬去。
“可知行只能在这边科考。”杨稔也想搬去京城,但二儿子好似不太想,他想一直在府城私塾上学,然后参加院试乡试,最后去京城参加会试,杨稔这个当娘的还是能感觉出儿子的一些想法的。
“无事,如今熟悉路线,回来也就两个多月,到时我陪着知行回来考就是。”这个陈如松当然考虑过。
“知行好似不太想去京城,他没说,但我感觉得出来。”若是知行坚持要留在府城,杨稔都不知该劝还是该顺着。
“他不想去京城?”奇了怪了,谁不是向往这京城,二儿子竟然会不想去,陈如松纳闷,“等他回来我跟他聊聊,咱们一家人还是都去京城的好,一起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