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页(1 / 2)

大将军的小娇娘 坤仪 1027 字 6个月前

陆璟颢、陆璟郯便是其中之二。

    两刻钟说长也长,说短却也短,随着监看滴漏的内侍一声“时辰已到”,五位学子或沉稳或沮丧,皆需停笔。

    早有内侍上前收了卷子呈给惠安帝审阅。

    等待的时间总是煎熬,元理韫也难得地有些紧张起来。

    惠安帝一一看过,在百官的注目下,先是点了一位年过而立的学子,问道:“第一题你说‘自古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那又如何定贤?”

    突然被点的学子心中就是一慌,额上的汗就不由冒得更多,断断续续也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话来。

    惠安帝暗叹一声,突地指了梅博文钦点他作答,梅二老爷紧张了下,梅博文倒还算沉稳,并不见慌乱,恭敬地拱手一礼,才朗声答道:“全面看人,慎选贤才。古语云,智者,先见而不惑……勇者,饷义不惧,能果毅……综述,量才、德、能以定贤授官。”

    此番应答,倒是大大出乎百官意料,这显然是惠安帝就着另一位学子的答卷即兴问的问题,这位梅家少爷竟能瞬间就能对答如流,可见不仅文学功底扎实,于政务上亦很有自己的见解。

    惠安帝挑了挑眉,对看过梅博文答卷的惠安帝而言,感触更深,这与他本人答卷上的内容全然不同,意思却是相近,可见其若不是时间的关系,想必还能列举出更多的论证来。

    既从文官的角度说了,也从武官的角度讲了,最后一句的意思更是直接应答了他所提的问题……量才、德、能以定贤授官,意思即是根据一个人的才学、品行和能力来定贤再授之以官。

    倒是敢说……可这却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政态,须知在朝为官的多少都是百年世家、簪缨望族乃至是名门侯爵的子孙以捐官的方式才一步步爬至如今的地位,自科举之后,才涌出了一批好些有骨气的家族让家中子弟参加科举入仕,可科举失利的仍是会以捐官的形式入朝为官,至少现今,还没法子能全然规避这种现象。要做到这种理想的政态极为不易,更可能是永远也达不到的一种政态。

    同样的,水至清则无鱼亦是有其道理,否则也不会出现这句古语。

    暗自思量着,惠安帝又点了其他另两位学子问了一些问题,却始终没点元理韫的名,元勊紧张得手心已冒了汗,百官们也疑惑着,莫非连中两元的元理韫要殿前失利?

    楚巽瞥了眼恭敬立于殿中的元理韫,不由暗暗佩服,他倒是够镇静。

    到得最终宣布之时,只听得惠安帝掷地威严的深沉声音响彻金銮殿每一个角落,震动了百官们的耳膜。

    “今科殿试,得中一甲前三者,状元为元氏理韫,榜眼为陈氏蔚青,探花为梅氏博文,其余二人则归位二甲第一、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