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页(1 / 2)

“娘往常便说你笑得太少,不懂得体贴哄姑娘……殿下多好的人啊,为咱们梅家生儿育女的,你、这你也能丢!也能丢!”

    终究气不过,从没和人红过脸动过手的妇人在儿子背上掸了两下。梅鹤庭尽受着,反而眉眼温润地安慰母亲。

    转而对父亲道,“出城前,儿子欲去拜访韩先生。”

    梅父点头,“他是你的启蒙之师,回来一趟理应当拜见。”

    这父子俩的相处贯来是如此,有事说事情,无事不婆妈,梅鹤庭便向双亲告辞。

    梅父忽问了一句,“你的玉呢?”

    梅鹤庭迷茫地怔了怔,下意识摸向腰侧。

    那里有令牌、香囊、佩刀、算袋,就是没了过去二十年不离身的家传无字玉佩。

    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他曾以为这块玉对于梅鹤庭来说很重要,比拟半条命也不为过,然而自从失玉后,他一次都没有想起过。

    她才是他不能离身的。

    鱼在水中,不知自己离不得水,要等上了岸,入了网,才能体会到无法呼吸是怎个滋味。

    “被儿子换了。”梅鹤庭咧嘴一笑,“换了三文钱。”

    *

    梅鹤庭是帝师白泱的高徒,光风霁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但其实他在十六岁前,一直是随家乡的塾师韩遂先生学习经史文章。

    白泱师承孔孟儒门,朝遂却是荀子法家一脉。

    孔孟法先王,荀子法后王。

    孔子说性本善,荀子却道性恶论。

    梅鹤庭在十六岁那年,毫无征兆地转投师门,韩夫子动了大气,一把戒尺打在平生最得意最听话的弟子背脊,一折两断。

    不是生气他弃师另投,也不是忌讳门派之争,而是:“长生你蹈习法家十六载,信奉的是性恶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你该明白,一旦改换成儒家学派,全套的仁义道德,需要改髓易心从头开始。你便不怕扭曲了性情,自己与自己互搏,到头来两边不靠,学不成个体统?!”

    挨了打的少年人面对尊师质问,没有解释一字,向韩夫子磕了三个谢师头而去,留下话说,不学出个体统,不敢来见恩师。

    今日他食言而来。

    只因有一惑重重地压在他心头,这个问题,儒家给不了他答案,梅鹤庭只能向昔年的老师求解。

    杏子书塾的一个小学童走出来,脆生生地传话:“韩先生说不见。”

    脸上流着两条清鼻涕的小童子说完,便仰起头,好奇地望着这个长相漂亮的大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