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页(2 / 2)

临阙 枫桥婉 1032 字 8个月前

    只是那幅字笔力实在高深,凌烨起初怎么也写不好。他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明白,太子的位子是与自己的命连在一起的,所以不敢让父皇对他有丝毫的失望。于是夜夜挑灯习练,一笔一划,写到手指酸胀几乎握不住笔,也还是得继续。不敢停,也不能停——

    那是皇帝赏的恩典,不容他学不会。

    他们这些皇子,在先帝面前口称“儿臣”,但却并未感受过父亲的慈爱,没有谁敢在先帝面前任性。他们与御座下大大小小的王侯公卿一样,从来都只是臣,“儿”只是给了每个人争夺皇位的资格。

    只可惜先帝英年早逝,这些资格后来就成了祸乱的源头,成了九州山河大地上,他这个新皇必须要亲手去填平的沟壑。

    “陛下,敬王往太后那去了,慈和宫那儿要不要派人悄悄看着……”

    “不必,”凌烨打断高匪的话,淡淡道:“想也知道会谈些什么,前两天宣政殿大朝会上,朕说明年要开恩科——”

    慈和宫,宁寿殿。

    钟太后近两年未曾见到儿子,自是难掩激动,敬王去敬诚殿觐见皇帝的时候,敬王妃钟仪筠便先过来陪着她了。待敬王过来,母子二人一番问好叙旧,足足过了小半个时辰,才开始说起正事。

    殿里未留人,慈和宫是太后的地盘,内殿外间候着的,更是她从前为妃为后时身边伺候的老人,自然不用担心有皇帝的眼线,说话也没那么多顾忌。

    “前两天大朝会上,皇帝借着给哀家庆祝千秋整寿的名义,说天下共庆,明年开春要加恩科。”太后抹着茶杯盖,沉着脸道。

    “那朝会上怎么说?”敬王问。

    “还能怎么说?”太后道:“慈福沾被,当海宇同之’,这是皇帝的原话,他把‘孝’字旗扯在前头,满座公卿大臣,谁能说出个‘不’来?”

    “当日散了朝,底下人就传话过来,皇帝在宣政殿上把哀家捧得高高的,太后千秋赐福天下,这话说得多漂亮呐,哀家能说什么?不只得认,甚至还都得念他个好!毕竟开恩科、兴教化,这可是皇帝给哀家揽的‘大功德’,是恩泽九州的大好事!”

    千秋朝宴没能如愿设在紫宸殿,如今自己的寿辰还被皇帝用作科举加试的名目,无形中反倒遂了皇帝的意,太后自然满肚子的气。

    大胤建国伊始,便是论品取士。世家著族势大,人才九品,上三等历来只出士族。

    几十年前,烈帝改制,在保证各世家嫡脉上品入仕、另再可推举三名贡生免院试、州试、会试,直入殿试的前提下,开了三年一次的科举,设明经进士科。从世家林立的康庄大道旁,硬生生地给天下寒门学子辟出一条“登天子堂”的羊肠小道。

    但这条小道,终归抢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辟得甚为艰难,每走一步都是掣肘重重。朝中拢共就这么些职位,分出点给寒门,士族的位子就被挤下去了,世家贵胄们当然不愿,人皆唱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