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页(1 / 2)

第五件,凡是主动配合均田的官吏与宗亲,皆分发功臣匾。新令颁发后政绩突出者,百年之后画像皆可入琅环阁,享国家宗庙饷祭,受万世敬仰。

    这五条新令一出,顾修本以为朝中至少会有一大波反对的声浪。

    至少宗亲之内会有一多半人会不愿配合户部重新丈量土地。

    谁知满朝文武们竟然出奇的一致,一边赞叹着顾修圣明,韩太傅缜密,一边捂着即将被累断的老腰乐此不疲的给朝廷跑腿。

    毕竟,谁人不想在百年之后画像能入琅环阁内受万世敬仰,流芳千古呢?

    顾修又一次佩服起了韩墨初来,他先给满朝文武眼前放了一个大大的香饽饽。

    再交给他们一堆苦差事,有了这个香饽饽的存在,再大的苦差事也都成了他们立功的机会。

    向来与韩墨初水火不容的宇诚亲王顾潮也罕见的没有上书提出任何异议。

    因为在这五条新令之下,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卸了官职非要去北荒种地,一个削尖了脑袋要去民间教书。

    他这个做父亲的没法子,只能掏出了经年存下的老本,大大方方的充入国库。

    条件是,他那个要去民间教书的儿子,分派到的地方要离京城近一些。

    韩墨初欣然接受。

    这五条政令,从京城出发,七天之内抵达各地。

    一时间,万民沸腾。

    多少个在田间地头苦熬了一辈子的老百姓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的孩子不用银钱就能去学孰读书认字,家境贫寒的还发放银钱。自己地种得好,不必考功名就能封官,甚至还能封侯拜相。

    举国上下,无不感激皇恩浩荡。

    ***

    秋日午后,宣政殿的暖阁中书声琅琅。

    小皇子顾毓诚坐在两个爹爹对面,穿着一身宝蓝色的圆领麒麟袍,摇头晃脑的背着功课。

    那身精美的小袍服,是尚宫吴氏去往宫内针工局同那些绣工们学了绣法,熬了几个大夜一针一线的给小毓诚做的生辰礼。

    至于毓诚这两个同日出生的爹爹,只能沾光吃了一碗长寿面。

    顾修身着墨色九龙青云裳,坐在书案之前神情专注的批阅奏折。

    韩墨初一袭白衣胜雪,手中压着一本薄薄的启蒙书,双目轻阖,侧耳听着书声中的错漏。

    小皇子顾毓诚现年四岁半。

    两年时间,他从一个奶声奶气的小团子长成了一只白白嫩嫩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