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说, 做了个朱红色的大酒旗,往店门房檐上一插, 风一吹, 飘飘摇摇的,很是惹人注意。
再比如, 大家伙儿图方便,都是在家里把要卖的东西做好,再带了来, 晚上收摊儿时,拎着空篮子、空碗就可以回去了。
晓珠却费了好大力气, 让冬青帮忙, 从家里搬了个小炉子去。添几块炭火, 把差不多已经做好了的香糯鸡爪,放在炉子上温着。别的不提, 光那阵子香味儿就飘了好远, 惹得人垂涎欲滴。
最后一项是听了儒平的, 明码标价,鸡爪两文一只, 椒盐蘑菇三文一碗,开业前三天,买五只鸡爪就送一碗蘑菇。
晓珠安排了家里的晚饭就过来了。她来得早,把一切收拾妥当,东市都还没有几个人呢,儒平也回家去找灵萱了,说带她一起来玩儿。
晓珠又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就连柜台上那两个子瓷罐子也擦得一尘不染——那里面装着鸡汤,是怕鸡爪焖干了,以便随时添汤。
闲得无聊,她拿出一本《清平山堂话本》看了起来。这些日子,她操持着过年和铺子的事儿,读书识字儿却也没有耽误下,到如今,一些浅显的书都能看得懂了。
正看着一个《西湖三塔记》的故事,说宋朝年,一个叫奚宣赞的人在西湖边儿上游玩,恰巧遇到了一个迷路的白衣女子。
岂料,好人没好报,奚宣赞送她回家后,却被其家人留住了不许走。
原来,白衣女子一家,都是妖怪变的,奚宣赞想回家,女子就要杀了他取心。[1]
这故事写得一波三折的,晓珠看着正心惊动魄呢,忽听得有女子呼唤之声:“哟,什么时候来了个邻居呢?”
晓珠立马合上书,站了起来,见来人三十五六岁,容长脸蛋儿,头上扎个青布头巾,身后跟着个十一二岁的半大小伙子。
那小伙子长得魁梧,脸上也是一脸的横肉,他一手提一个篮子,里面满满装着些瓶瓶罐罐,也一点儿气不喘。
晓珠一看便知道了,这是旁边铺子的曲娘子并她的儿子,“曲家饮子”四个大字儿明明白白地写在那铺子上边呢。
她来时就听赁铺子的人说过,曲娘子本是乡下人,嫁了个木匠为妻,生了一儿一女,一家人日子也过得去。
但曲娘子有一手酿酒作浆的好手艺,为人又精明,很快来了县城里,开了这家“曲家饮子”,倒比她的木匠夫君赚得多得多啦,平日里就拉了她儿子来一起做。
说实话,晓珠打心眼儿里佩服这种曲娘子。于是乎,生性腼腆的晓珠还是鼓起勇气,想去搭讪几句,毕竟以后一起做生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哪里知道,那曲娘子将她和她身后的鸡爪、蘑菇一打量,尤其在柜台上那两个瓷罐子来来回回逡巡了几遍,张口就是:“嗐,小娘子,你胆子可真大,这会子一个人就敢来,不知道这里闹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