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页(1 / 2)

滋州城权贵王家是不少,但是能被称之为一句“老先生的”也就一个王家,再无分号。

    反应过来是哪个王家之后,老太太又想了想,平日里一些宴会上,自己碰上的王家老太太,还有王家的几位儿媳妇。

    王家老太太虽然习惯性冷着脸,但是面冷心热,与她熟悉了之后,性子还挺好相处的。

    老太太膝下有六子,其中二子在滋州城的书院里当夫子,另二子在柳州城的书院里当夫子,一子出去游历求学,一子回了王家宗族的镇里,开了一家私塾,算是专门为族中子弟启蒙,不过也接收其他愿意进来的学子。

    夏四爷提到的这位公子,是在滋州城书院当夫子的其中一位——

    王二老爷,膝下共有三子,两女,两女年长,早就已经嫁出去了,三子的话,嫡长子已经娶妻,次子只比丁燕蓉虚长一岁,如今婚事未定,幼子年纪更小,与丁燕蓉年岁不合适。

    其他几房,其实也有合适的人选,但是长房责任重,哪怕是次媳,压力也不小,三子四子都在柳州当夫子,如今算是在柳州安家,赶上年节才会回滋州。

    另外两个,暂时就不考虑了。

    相比之下,夏四爷觉得这个二房嫡次子最为合适,年岁相当,身份也合适,之后就算是高中,除非三甲。不然的话,肯定是要回滋州的。

    这些话夏四爷不需要细说,免得老太太以为自己是对丁燕蓉特别上心,所以才把王家查的这么细。

    反正老太太自己有人脉,而且又是她亲孙女的婚事,她自然会操心的多去查看一番。

    “王家家风清正,又都是读书人,品行高洁,颇有傲骨,我对这个倒是满意,不过人家瞧不瞧得上四娘,也是个问题。”话是这么说的,但是老太太面上并没有什么担忧。

    虽然说丁府与王府之间往来并不密切,只是年节走礼,保持着淡淡的君子关系。

    但是王府子弟品行是没有问题的,老太太一早就知道,只是她从前都盯着在仕途的这些权贵人家看,倒是忽略了王家。

    毕竟,老太太再疼孙女,可是对于孙女们的婚嫁,第一个考虑的,肯定还是丁府的利益。

    如今经夏四爷这么一点,老太太也反应过来了。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丁家如今在滋州的势头已经很强盛,若是儿女婚姻,皆是强强联合,说不好就容易引得圣心不悦!

    毕竟,丁大老爷的位置,还是很特别的,盯着的人也多,万一这中间出了什么变故,怕是后果也不是他们承受得起的。

    他们已经有夏家这个强有力的亲家了,又与柳州孟家结了亲,如今势头正是最猛的时候,用不了几年,丁大老爷必升迁至京城。

    老太太可不想给府上埋下隐患,而且丁府祖上也是清流出身,总不好忘本。

    再者丁燕蓉那性子,就是再教几年,估计也拿不起来官家太太那一套。

    种种考量之后,老太太惊出一身冷汗的同时,心里也在暗自庆幸,觉得夏四爷应该是没与自己离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