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页(1 / 2)

以至于小十四也对这句话,记忆深刻。

    后来大了他还专门查过这句话啥意思。

    “嗯?”康熙没想到他的十四儿子竟然如此聪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对《论语》的断句都能察觉到不妥。

    “但是后来的先生又有了新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一摊手:“那么孔老夫子的整句话意思又变了,改成了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大家都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老百姓们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又改成了需要大家开启民智了!”

    康熙脸色有点奇怪。

    “好么,这第二种解释才几天啊?第三种断句就来了,这次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吸了吸鼻子:“孔老夫子又成了自由先驱,这是要闹什么啊?这还没搞明白呢,第四种断句又来了,这次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呐!这种说法又不自由了。”

    康熙的脸跟调色盘一样。

    “这还不算完,第五种断句立刻出现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一摊手:“第六种更逗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底是知,还是不知?”

    康熙沉默不语。

    “皇阿玛,您倒是吱一声啊?”小十四拍了拍他皇阿玛的胳膊:“儿子这困惑,实在是……对了,为什么他们不用一下标点符号呢?”

    标点符号其实在宋朝就有了雏形,《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

    但是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何况规范了。

    再说只是一个雏形,大家运用的也不是很好。

    “你可知道,为什么断句不同?”康熙问小十四。

    “不知道啊!”小十四摇头:“就不能统一一下吗?到底是知,还是不知?民智到底是要启,还是不启?”

    康熙觉得自己一个皇帝,跟一个七岁的童子讨论这个问题,有点疯狂,但是他还是很认真的跟十四儿子讨论了一下:“圣人之言,皆因自古而来,当时可没有断句这一说,而且《论语》是孔子的后代与他的学生们整理出来的,乃是孔子的一些学问,但是谁也不知道当时孔圣人是想要表达什么,所以这一般的时候,是不会教人断句的,更不会固定断句和释疑,因为谁也不能代表圣人,你明白了吗?”

    “就算是不能代表圣人,但是圣人之后可以啊!”小十四歪着脑袋道:“再说了,孔圣人当年是什么情况?我大清又是什么世道?当年孔圣人也不是都对的。”

    这话说的康熙瞪大了眼睛:“谁教你这些的?”

    小破孩子什么话都敢说,连孔圣人都敢质疑了?

    “没人教儿子,儿子自己琢磨的,皇阿玛,儿子只跟您说了,连哥哥儿子都没说,就怕被哥哥教训,嘿嘿嘿……。”小十四装傻充愣。

    “小十四啊,你很聪慧,但是要记得藏拙。”康熙难得叹了口气:“以后这种事情,不要跟旁人提起,对了,你说的标点符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