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页(1 / 2)

六零重组家庭 骊偃 1034 字 6个月前

这年头大多数人家穿衣都没布,更别说什么被罩了,遂讲究些的人家就在被头缝层布,脏了拆了换一条。

    有的没有替换的,要等拆洗的这条干了,再缝上去。

    看着方才还盖在几个孩子身上的被子,苏梅忙拦道:“大嫂,不用,我们带的有被子。”

    赵恪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这年头大家都不富裕,棉子厚棉衣之类的那都是有数的。

    “对,车上带的有,大嫂,你赶紧抱回去给孩子们盖上,我们这就去拿。”

    说着,赵恪带着师长明、汪师傅,打着手电出了门。

    家里现盖的被子都被保姆装了纯棉的被套,不是太厚,好在下面是热炕,上面可以压层军大衣。

    和衣躺下,听着此起彼伏的呼噜声,苏梅一时有些睡不着。

    赵恪揽着人,附在她耳边小声道:“怎么了,哪儿不舒服吗?”说着,手穿过线衣秋衣覆在了她小腹上。

    “没有。”苏梅抽出他的手放在腰上,翻了个身,跟他面对面道,“公安局家属院是不是也跟这边一样?”好小,好逼仄。

    “估计差不多。”赵恪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背,“睡吧,哪儿不满意了,天晴了,咱找人修修。”

    “嗯。”

    ……

    有了杨场长的雪撬送行,赵恪的意思,师长明可以开着车回家了,免得雪越下越大,明天他不好走。

    师长明不放心,硬是坐在雪撬上跟了过去。

    几人穿着军大衣围着被子,坐了六七个小时,腿麻了,脸木了,11点多,终于到了伊嘎。

    看着建在半山坡的一片泥草房,几人相相相觑,这是市?!

    县城都不算吧,就十几户人家。

    “哈哈……失望了,”杨场长看着震惊的几人,乐道,“比我们当初好多了,不管怎么说,你们这儿还有些人家,我们那会儿开荒垦在草甸,连个容身的窝棚都没有,夏天那个蚊虫多啊,能把人吃了。”

    小镇久不来外人,突然来了三架雪撬,一声喊,瞧热闹的都出来了。

    远远地跑来三个身着蓝制服,军大衣的公安。

    三人到了近前,目光在师长明和赵恪面上扫过,试探地寻问道:“可是赵局长?”

    “我是。”赵恪冲三人敬了个军礼,掏出调令递过去,“局里就你们三人吗?”

    “还有老局长,他算着你这两天就该到了,带着人去打鱼了,说是要给你尝尝咱们这儿的河鲜。”

    伊嘎地处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素有‘金色鱼滩’的美称,全县十几户人家,百十口人,全靠打渔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