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页(1 / 2)

小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目光闪亮地盯着余思雅,含笑道:“好,我一会儿就把告示贴出去。”

    果然,这纸告示贴出去后,顿时在厂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胆子大的还跑到小李办公室,问这个具体要求是什么?

    这次小李学精了,一律指着告示的方向说:“按上面的要求写就行了,最后由余厂长择优录取,没有硬性规定。”

    从他嘴巴里掏不出任何有用的东西,大家只能胡乱猜测,绞尽脑汁想自己的优点。

    也有个别聪明的,联想到上次招的四个售货员都是省城人,心思也跟着活络起来,约莫猜出了些什么。

    这些人里,当属知青最积极。因为高考结束了,绝大部分的知青都落了榜,失去了回城的机会,而现在养殖场的招工就成了大家最大的希望,谁不想离开这里,回城呢?

    相较于知青,社员们的反应就要平淡许多。虽然售货员很吸引人,但要背井离乡,成了家的肯定不愿意离开妻儿老小,所以诱惑没那么大。当然更重要的是,养殖场又宣布要招人了,而且这次要招整整两百名职工,相较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售货员,工厂的招工几率显然更大。

    这是一次性招工最多的,消息一放出,全公社都震惊了。不少社员奔走相告,报名填表,准备应聘的事,就连个别知道售货员无望的知青也加入到了应聘中。

    红云公社是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中了,但附近几个公社的干部就没那么痛快了。

    同样开养殖场,人家红云公社每年都招工,而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可他们呢?一样建了养殖场,每次招工却只有几个人,而且都被关系户占了。

    不对比就算了,这一对比,心里能平衡吗?

    不少社员找到公社干部,打出大家都一个县的,都是一家,要求也能够参与到红云公社的招工中。

    干部们被磨得没辙,也可能是眼红红云公社又多了这么多工人,最后还真找上门来了。

    初六那天,余思雅刚走进养殖场,马冬云就过来,给她使了一记眼色:“钱书记他们来了。”

    “这么早?”余思雅挑眉,然后笑着说,“上茶了吗?在会议室吗?我去看看。”

    她进了会议室,发现好家伙,不光是钱书记来了,还有黄书记、曲书记等六个公社的书记,一算,全跟他们红云公社接壤。

    “什么风把钱书记你们给吹来了?”余思雅笑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