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页(1 / 2)

“三鲜伊面?那是啥?”母女俩异口同声的问道。

    昨天晚上宁欣将宁父的那本菜谱拿出来又细细的看了一遍。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当初冷慧拿到那本菜谱的时候,她对厨艺是一窍不通的。

    能够火起来,一来是赶上了好时候,再来也是因为那菜谱真的写的够细。

    不知道宁父当初写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并没有如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般,将那些菜量,调味品全部都写成适量,一小勺。

    而是实实在在的写明准确的重量。

    他甚至还有一套专门的计量工具,实在无法确定的时候,他就会写一小匙,最小号瓷汤匙。

    所以说,原书的作者为了帮助冷慧,那真的是操碎了心。只恨不得把一切好东西都嚼碎了喂到她嘴里。

    可越是这种得来太过于容易的东西,人就往往越不珍惜。

    宁欣敢保证,别看冷慧拿那菜谱一拿几十年,她根本没有真正的好好去琢磨过它。

    就好像,宁父在菜谱最后写的那几个创新菜。

    因为当时反复试验,修改,所以涂抹的痕迹非常重,最后也没有来得及誊抄。

    就显得杂乱无章,像是胡乱涂鸦一般。

    但是——那才是这本菜谱的精华!

    毕竟那是老爷子在自己多少年厨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和之前从师父,或者从别的地方学来的手艺完全不是一码事儿。

    宁欣刚才说的那个三鲜伊面就是宁父在菜谱最后面写的一道创新菜。

    说是创新菜,其实在后世宁欣吃过很多次。

    想来天下厨艺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即便宁父这边的手艺失传了,别的人也能够慢慢的再琢磨出来。

    但不管怎么样,以宁欣所了解的,这道主食即便在后世也要差不多在八十年代后期才会出现。

    原因无他,因为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富足了,对物质要求越来越高,厨师们才会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新兴菜。

    而现在的大饭店,但凡有一两个特色菜,就不怕没人上门,厨师没必要花那个心思。

    而小饭店的厨师没那个能力。

    宁欣笃定,冷慧也一样不具备这个能力。

    不是她小看那个女人,实在是形势放在这里。就好像这个伊面,如果要量产,只有两个途径。

    一,专门雇个人和面,擀面,二,有压面机。

    这两条冷慧现在一条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