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小孩那小身板,小吏觉得不像是能举起两石的模样。举重可不是个小事,一个不好是要出人命的。射箭倒是安全些,只要别射到自己身上,最坏不过是扭伤。
他想的挺好,若是木白在射箭这一关被刷下来,自然就不必考举重了。
理由也是现成的,边上不是还有个考生要比试,就说重复利用场地得了。
木白从对方未尽之语中听出了对方的言外之意,他倒是没对他人的不信任有什么负面情绪,反而冲着对方露出了大大的微笑,随即便甩了甩手腕,做起了事先准备。
“那个,小郎君,我们的靶都是成人高度,要给你搬个凳子踩踩吗?”
木白:“……要。”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这次科举应该是木有武举的,大明的武举开考的次数并不多,主要是因为明朝的武官一般都是家中继承下来的职业军人。
另一方面大明还有军籍补充军人人口,所以明朝的武举只能说是一个聊胜于无的补充手法吧,想得起来就开,想不起来就不开。
其实这一点还挺可惜的,明朝的户籍制度(就是匠籍、军籍、民籍那玩意)在初期的确是保证了普通民籍的生活安定(明朝普通百姓不用参与到战争中去)但是也导致了阶级固化与腐朽,以至于社会百姓没有了进取心,失去了活力和流动性。
而且因为老祖宗的一个决定,致使后代子孙不得不跟着前人的脚印来走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公平,毕竟有些行业是真的吃天分。
户籍制度是在清朝被取消的,所以清朝对于武举的依赖性比较高。
但值得吐槽的是,武举诞生是在武则天时期,也就是唐朝,当时的科考项目还是射箭、摔跤之类的搏斗类项目,所以当初武举选上来的人才质量比较高。
但到了宋朝就变成了主要以兵书为主武力为辅,从此一路延续。
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宋朝人脑袋有问题,但其实不全是。到了清朝时候考虑到要求武夫读书这个可能太难为他们了,曾经将文举题目简化,结果导致社会对武举的地位看得更轻,认为武官都是莽夫,以至于人才纷纷弃武从文。
清朝末期带兵打仗的大部分都是文官,还美其名曰“儒将”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所以一个朝代中武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很重要哒。
就像我们现代宣传上也是,你看电视里的征兵广告很少是给你展示兵哥哥一拳头能砸碎几块砖,(这个好孩子不要学,伤身体)或者是可以做多少俯卧撑,多少引体向上,射击打靶能中几枪,反而是会给你展示一些很高科技的东西。
比如外行觉得不明觉厉的飞机操作界面,坦克界面,雷达数据图这类东西,搞搞计算,通讯侦查,甚至还动不动就从高校里招兵(作者君当初也想去哒!但是身体素质不过关,放弃了)鼓励博士硕士加入军队体系等等。这都是塑造了现代军队文武兼备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