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道:“本王今日前来,是有一事想要请求先生的帮助。”
“当日先生亲手为本王加冠,便算是本王的半个老师。本王若是以老师相称,先生不会怪罪吧?”
“殿下说笑了。”
郑玄笑道:“能作殿下的老师,是老朽的福分。殿下有何事要吩咐,但说无妨。”
凌寒闻言眼前一亮。
说起来,他上回加冠时并没有与郑玄说过多少话。
在他看来,郑玄这样的鸿儒,必是刻板陈规,严厉无比。
虽说对方曾主动前来为自己加冠,但那大概率只是看在皇子的身份上。
自己在扬州种种出格的举措,郑玄时至今日必然一清二楚,很难说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凌寒早就做好了远胜于三顾茅庐的持久苦战。
可此时此刻,他发觉对方似乎对自己很有好感。
郑玄也并没有对自己在扬州的出格之举感到不满。
于是,凌寒开口道:“董仲舒先生曾在长安大兴太学,方有其后武帝麾下人才济济之盛况。现今,乱世不知何时方能结束,正是需要贤能之人的时候。本王意为在扬州各郡举办类似于太学的机构,名曰书院,为各郡的稚子提供读书的机会。”
闻言,郑玄的目光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
他沉吟道:“各郡的稚子?殿下是希望普通人家的稚子也可以进入书院,读书做官?”
凌寒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引经据典:“孔圣人言,有教无类。”
这句话,郑玄刚刚才反驳过陆逊。
孔圣人的言论自是不会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用于所有情况。
有教无类共有两种含义,郑玄无意同陆逊争辩,而是选择用另一种解释来代替。
因为他明白,无论陆逊多么疑惑,都不可能改变这一点。
更何况,少年时提出质询的人,日后也往往会成为它的拥护者。
这是世家屹立不倒的本质。
但有教无类这句话,从殿下的嘴里说出来,便又是另一回事了。
郑玄问道:“殿下以为,孔圣人所说的有教无类,是指无论出身高低贵贱,皆可以读书做官?”
“不错。”
凌寒微微颔首,道:“孔圣人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颜回颜路等人,并无显赫身世,却可以位居高官,流传后世。而如子张等人,甚至还曾获罪下狱,圣人也并不会因此而薄待。子张虽未做官,却同样位列孔门十二哲。”
“故本王认为,越是在这样的乱世,越是在需要贤才的时候,就越应当鼓励平民读书。而能够从书院中脱颖而出的人,便是本王需要的贤才。”
郑玄叹一口气,他同样无意争辩,而是问道:“殿下可知,大肆在民间兴办书院意味着什么?”
凌寒道:“本王自然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