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江这里,整个蚕丝的产业结构是这样的:所有的丝织行业一般可以分为大小两条线。
其中小的那条线,就从农户自家养蚕开始。
他们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养蚕的,在这期间购买桑叶的费用和蚕种烧炭之类,一切的花销都由自己垫付。
在这之后,他们通常售卖了自己养出来的蚕茧,就算是完成了整个产销过程。
当然了,在这期间他们也可以自己“作丝”,也就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将茧子缫丝变成生丝,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发生。
在这之后,它们的蚕茧被卖到城里,然后就会有缫丝娘子将这些蚕茧变成洁白的蚕丝,之后就将生丝卖到“机户”的手中。
所谓机户就是家庭织造作坊。他们用来织成丝绸的束综提花机从宋代开始就没变过,一直用到了1911年才被纹版提花机所取代,所以在这个时代还是非常先进的工艺设备。
这些机户一般都会把蚕丝购买过来自行印染,之后就将它织成光亮闪烁的丝绸。在这之后他们只要售卖了自己织出来的丝织品,就算是完成了他们的这一段工作。
这就是小门小户的线路,如果要说到大的一面。就有点复杂了。
首先从蚕茧的生产那里,就不是一家一户的养蚕了,而是所谓的“蚕庄”养蚕。
这种蚕庄就相当于后世的集约化农场,通常都是由一家豪门大户出资建成的一个庄园。
在那里边的养蚕女其实都是雇工,她们赚取的也都是出卖劳动所得到的报酬。
因为这些大户根本不愁资金,可以购买品质优良的桑叶和蚕种。而且通常会雇用精于养蚕技能的“蚕娘子”来养蚕。所以蚕庄的茧子质量一般都比较好。
非但如此,而且蚕庄售卖茧子的数量也比一家一户要多很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就占有一定优势。
蚕庄通常将自己养出来的蚕茧,卖给本地的织造工坊。当然这些工坊也是相对规模比较大的,里面有很多织机。
在这之后,这些大工坊制造出来的丝绸,就和那些小门小户的机户织出来的绸缎一样,同时流入了丝绸商的手中。
但是之前说得简单,这里面其实分工却是异常细致。
光是桑蚕业,就可以分成:桑蚕户、桑圃户、蚕丝户几种。在织造印染方面更是有专业纺纱的纺纱户,和机工、织工、染户等等分别,真是复杂异常。
总之,在这以后汇聚到一起的丝绸,就会被这里的丝绸商卖到全国各地去……基本上整个产业链就是这样。
……
沈墨他们在这一路上谈谈说说,他一边听着顾宇哲向他汇报的整个蚕丝产业的情况,一边走入了一家家蚕户,观察着他们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