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页(1 / 2)

——很讽刺的是,说这话的,并非是曹操一方的人,而是官宦出生。

    会有如此一言,并非是他被曹操这儿派去的人洗了脑什么的,完全是因缘际会。

    择吏制是官府到学校招人,也就是说,态度就和寻常人才所以为的“我有大才,尔当来求我” 甚至于还能像夏景熙一样对着主公问上几个问题,考验一段时间最后颇为骄矜得答应完全不一样。

    夏安然:不!我没有!你们胡说!!!

    择吏更加像是自己的才学如同货物一般被那些底层小吏挑挑拣拣,甚至于还会挑剔他们。这怎么可以!

    小年轻们表示我们应该以成绩说话,明明我的成绩是最好的!为什么你们要去参考什么课外实践课成绩,这不公平!

    小学霸们回到家里怂恿家里头的人,觉得还是以成绩判定最为直接。家里头的人盘算了半天。

    一年国家的举荐制才多少个名额,但是小吏有多少个名额……尤其是一些旁系家族,或是中小层家族,自觉自己家的儿子搭不上举荐制的船,偏偏择选制不知道为什么又没选中自家成绩优异的儿子,不由也觉得不公平,你觉得不公,我也觉得不公,当爹妈的大部分都觉得自家孩儿有天纵之才,更何况的确有些孩子成绩不错,就是没被选上。

    于是他们自己向上头要求,既然已经有了择吏制,不如再来一个方法?

    这说来有些可笑,但是在一方的小心翼翼推动,另一方的默许下,最后还是成功了。

    科举考试成为并立于举荐制、择吏制的大汉第三种择选人才的方式。

    一年后,第一届天子门生火热出炉。

    出人意外的是,这些人中有的出生世家,有的出生平民,还有些出生权贵,几乎包罗了如今汉室的各种阶层。

    如此结果令群臣吃惊,也让小皇帝兴奋不已。

    这代表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大家支持科举这么简单,从简单的说,证明了此次考试的公正,从深里说,证明了无论何种出生的大汉子民,已经渐渐拥有了读书的资格。

    而且,不是简单的开蒙。

    而是能够和天下才人下场一试的资格。

    虽然目前这类的学子大多来自兖州、豫州这类较为富庶又学风浓厚的地方,但是也有旁的州,就连凉州都考上来了一个,虽然成绩比不上旁人,但是那可是被定为蛮荒的西凉贫瘠之地的珍贵学子啊!

    这一年的学子三甲被选出的时候正是秋日,这是夏安然定下的。

    春闱、秋闱,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科举制的顺序了。

    只不过如今的大汉比之他参与科考的红楼时代版图要稍小一些,而且报名参考的学子也没有那么多,也多半集于洛阳周边的郡县,故而也没有必要像后世那样层层筛选,差不多是考两轮就分出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