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页(1 / 2)

作为帝王他当然学过历史,汉末的那一段历史也在他的学习范围之内,尤其他本身就是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无论是帝王无能,内戚宦官作乱民间,民不聊生、丧失制币权以至民间贸易市场大乱,这对于鼓励商贸的大宋而言简直可以说是“以史为镜”了。

    成为傀儡致使群雄逐鹿三分天下的献帝对于当时被封为太子的赵祯来说,这一段历史简直不可思议之极。

    他自幼被教导只要作为皇帝勤政爱民,那么无论是臣子也好,民众也好也会回哺帝王。

    最调皮的时候他也曾经想过,我已经做了皇帝了,就算臣子民众不再信服于我又能怎样?兵权在握,难道民众还可造反不成?

    三国的历史告诉了他,一旦臣子、民众不再信奉于他,不再奉他为君王,那么他遭遇的结果比之寻常的蝼蚁并无太多差异。

    虽然后来老师对他说,那是因为汉末礼制崩坏的缘故,但当时聪明的小太子很快就想到了李唐。

    距离大宋建国,李唐并不遥远。

    那就像一个巨人一般曾经矗立在欧亚大陆的王者,倒下的时候的动静依旧是震耳欲聋的。

    留给后人的,就是反思、反思,和反思。

    尤其是对于李唐之后的一个较为稳固的政权,也就是赵宋王朝来说,李唐一直是他们研究的对象。

    研究李唐,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在教授你如何避免再跨进同一个泥塘之中。

    李唐灭于兵祸。

    故而,宋朝捧士大夫,贬武官。

    李唐亡于豪奢。

    故而,宋朝贬奢靡,捧清雅。

    李唐礼教崩坏。

    故而,宋朝抬出礼教约束国人,抵制不尊礼数之人。

    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这来自赵祯作为一个皇帝的直觉,他遍览史书,总觉少了什么,这可能是他可能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去寻找的答案,但现在,他似乎隐隐触摸到了些许脉络。

    这种感觉十分的微妙,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甚至很难去量化。

    但是赵祯此时便觉得是错觉,难道就因为他手中的这一册书,还能有什么改变不成?

    年轻的帝王在此时此刻尚未发现他小堂弟的野心。

    此时,赵祯手中的那一侧,写的正是十八路诸侯伐董之时,曹操指责这些诸侯只知饮宴不知做实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