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2 / 2)

    大家心里谁不低呼刺激啊,如此大胆发言,当真是辛辣至极。但等课余时间,还是忍不住跟好友提起,而传遍国子监后,传到外面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一个好人的名声受影响,大家起先会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但如果呈现出一面倒的差评,甚至差评得越来越离谱,越来越不知所谓,就会有人开始反思。

    而这个时候,就是舆论触底反弹的时候了。

    黎望深谙喂人吃饭不如教人做饭的道理,人嘛,不管是聪明还是蠢笨,都更相信自己分析思考后发现的讯息,毕竟相较于别人口中的事实,人们当然更倾向于自己的判断力。

    狄青从前威名太盛,大宋又很少出名将,难免被人虚抬捧高。如此,坊间乍一出现他通敌西夏的传闻,便有人“惊恐”和“害怕”,所谓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这些人的脑子就转化成了大宋不需要能力过高的武将。

    文人懂治国,但哪里懂什么带兵打仗啊,所以很多文官臆测狄青要反,凭据何来?那还不是因为狄青的传闻太盛,好似只要狄青挥军南下,就能振臂一呼改朝换代一样。

    这可能吗?当然可能,但可能性真的不大。

    先不说狄青不是那种人,就说如今并非乱世,百姓安居乐业,将士也不会想起兵祸,最重要的是,大宋并不只靠狄青一人守江山。

    太过“神化”的少年元帅,容易引人生疑,但如果回到人间,褪去神性,大家平起平坐,自然就会好上许多。

    黎望无法改变当下大众的三观看法,便只能尽力替狄青周旋三分。

    于是,当新一波的拉踩狄青舆论又起时,黎望正收拾东西去八王爷府拜访,理由都是现成的,前几日八王爷刚好送了他些古籍孤本,今日刚好去登门道谢。

    “黎大公子稍等,小的这便进去禀报。”

    今日大理寺开堂审理狄青杀害赵传一案,狄娘娘不好亲自前往,便想让八王爷到堂一观,可八王爷心里明白,满朝都知道他与狄青有亲,自不好到堂影响审案。

    “夫人,你放心,包拯他必定能还青儿一个清白的。”

    狄娘娘却完全放心不下,这可是他们狄家最后的一点血脉,她急得额头都冒了大汗:“你说得倒是简单,可包拯他是陪审,大理寺若是坚决处刑,那要如何是好?”

    两人争辩之时,仆人就来报,称黎家大郎在外求见。

    八王爷听罢,当即道:“黎知常?快,请他进来。”

    吩咐完仆人,他转头见夫人满脸不解,便解答道:“夫人你有所不知,这黎家大郎聪慧过人,上次本王去开封府时,正是此子解开了刘将军案的疑点,包拯还同本王夸赞,你也知道这包黑子鲜少夸人,知常此来,或与青儿的案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