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2 / 2)

    “在另一面的人可埋伏好了?”周浔站在山腰处,望着冒着火光的林子,微微撇过视线,向一旁的秦将军问道。

    “回殿下,早就埋伏好了,是由向集领队的。”

    “有向将军带队,本王自然放心。”周浔收回视线道。

    “这次多亏殿下的良计,否则这次也不会轻易获胜。”秦将军笑道。

    “那也是得多谢有人给本王通风报信,”周浔淡淡道,“否则如今在林中的便是我们了。”

    “是啊,这次他们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秦将军笑得愈发得意。

    “我们到时候的确应当将那人找出来论功行赏一番。”周浔的话似有所指,让心怀鬼胎的人不由一个哆嗦。

    喻霖言并没有说话,他只是望着冒着火光的树林,似是陷入了沉思。

    “怎么了?”周浔问道。

    此时战局已成定局,周浔将领都带着士兵下了山山腰处便只留下了喻霖言和周浔两人。

    “突然觉得我朝重文轻武终究会弄出大乱来。”

    “天下太平,虽然用兵之处并不多,但天下之势,向来是分分合合,谁说的准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喻霖言的眼眸带上了一丝深沉:“若真到要用兵之时,靠这些只背了兵书的书袋子来纸上谈兵,能抵得住什么?”

    “可既然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便军力强大,但民心相背,便也无用。”周浔摇了摇头,对古代的政治制度并不算多了解,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也明白民心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重文亦或是重武都是国家发展的策略,众多朝代下来,终是偏文者多,也是有其道理。

    “若某日成民心所向,则是人人可为军,至于良将……”

    周浔说到这里顿了顿:“总有人喜武而不喜文,这与局势无关,莫刻意抑制便可。”

    “胡说,”喻霖言皱眉,“天下之士,多少为利而往,又多少为利而去?你说的人虽然存在,却定然多多少少带着些傲气……”

    “……不适合官场。”

    “再说了,良将重良一字,良字既重品行又重才能,而战场上的将领多为能将,只重才能……”

    “良将虽好,但难免难求,可能将却是必不可少,若再按我朝形势,长此以往良将虽存,但远远不足……”

    “你的意思就是此时需要能将?”周浔问。

    “这是自然。”

    “的确如此……”周浔顿了顿,“但你有没有想过,重武轻文会怎么样。”

    “若朝中若无能臣呢?”

    喻霖言:“……”

    他沉默了片刻也不知道说什么了,或许也有可能是不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