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2 / 2)

    赵记者越跟这帮知青聊, 越觉得有东西可挖,太有报道价值了。一篇篇腹稿都打好了:《广阔天地炼红心》、《知识青年冲在第一线》、《与贫下中农在一起的日子》。

    赵记者决定以后要常来韩李村走走,真是素材宝库啊。

    大家正在吃饭, 陈月香端着一笸箩包子和一盆菜汤来了。

    众人赶紧起身热情招呼:“陈姨, 您又给我们送吃的。”陈月香挺喜欢这几个年轻人。平常做点好吃的都会给他们送点,大家对她也是投桃报李,时不时地送块香皂之类的小东西给她。双方相处得十分融洽。

    赵记者一听是韩兑的妈,不禁眼睛一亮, 上前打招呼。

    陈月香打量了一眼赵记者,这人二十五六岁,长得平头正脸, 看着挺随和。

    她本来对记者有些发憷, 后来转念一想, 这人都被她儿子忽悠过来了, 应该也不太精明, 她应该能应付, 于是信心倍增。

    陈月香像一个见过世面的人, 神色坦然, 像跟村里年轻人拉家常一样:“哎呀,你就是赵记者, 瞧你这长相可真俊,又有文化又有见识, 你爸妈有你这样的儿子, 得多骄傲啊, 半夜都得笑醒。”

    赵记者听着陈月香这朴实无华的称赞, 心中十分舒坦, 心说, 秦肃同志说得没错,韩李村的乡亲们就是淳朴。

    赵记者顺利地跟陈月香攀谈起来,陈月香热情地招呼他吃包子:“这包子是用嫩野苋菜包的,你也尝尝。”

    赵记者客气两句后拿了一个包子吃,包子果然好吃,皮薄馅鲜,越吃越想吃。

    赵记者吃完包子,开始把话题往韩兑身上引:“陈阿姨,我上午跟您儿子韩兑聊过,他真是个难得的年轻人,一心为公,踏实能干,低调谦虚。”

    陈月香一听这判断,心里已经确定这个记者确实不难应付,心里就更有信心,神色也更加自然。

    赵记者心里也暗暗称赞:不愧是韩同志的妈,瞧这气定神闲的样子跟一般社员可不一样。

    赵记者由衷地夸道:“陈阿姨,您可真会教育儿子,为社会培养出这么好的人才。”

    陈月香谦虚道:“嗐,我大字不识几个,哪里会培养孩子,几个孩子全是散养的。主要是咱们社会主义国家好,家里又都是老贫农,根子正,学校教得也好,他又天天读马克思和领袖的书,熏时间长了自然就好了。”

    众人看着侃侃而谈的陈月香,不由得面面相觑。

    他们都有一个疑问,到底是因为韩兑这样的儿子才造就这样的妈,还是因为有这样的妈才养出韩兑这样的儿子?

    赵记者又向陈月香打听韩兑下午的行程,说上午的采访时间太短了,很多问题都没聊透。

    陈月香长长地叹息一声,抱怨道:“我这个儿子啥都好,就是太不顾家。当记分员那阵,他放着家里的活不干,去帮别人干。当上队长以后呢,更过分,除了吃饭睡觉,几乎不沾家。一会儿去砖厂,一会儿去田里,一会儿又去磨坊。他下午要干啥我不知道,但肯定不会呆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