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如摩西分海,为浅间弥祢让出一条路,红毯两旁的学者们都带着友善的笑容。
安室透控制不住露出吃惊的表情。
博士?
如此年轻的博士?!
广田正己笑呵呵的向所有人介绍浅间弥祢的履历:
浅间弥祢,十八岁,哈佛大学毕业,曾求学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师从杜尔贝科——那个意大利人、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肿瘤病毒学专家。
她本人擅长病毒生物、基因工程、脑医学等多个领域,曾在脑域研究方面做出过重大突破,脑波相关论文曾登上《sce》,手握多项脑波相关专利。她极有可能踏上老师曾经走过的道路,在三十岁前获得诺贝尔奖……
那写实到夸张的科研履历,赢得在座学者们满堂惊叹。
安室透站在人群阴影处,头顶打下的光被金发遮掩,令他表情模糊不定。
浅间弥祢在聚光灯下,对台下形形色色的研究者们说:“我们都知道,人体通常由23对染色体组成,这些染色体包含数十亿个d
a,而人体的奥秘就隐藏在这几十亿d
a中。
从1986年杜尔贝科老师在《sce》上倡导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开始,科学界无数人前仆后继,希望能率先揭开人体奥秘,打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大门,在人类历史上名垂千古。”
“然而,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那天文数字的d
a测绘工作并不是某个人、某个组织、甚至某个国家能够单独完成的事业。
这是一项需要全人类共同全力以赴造就的伟业……”
台下人群开始变得激动。
科学研究并不是闭门造车,科学界早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风声传出,但只要一想到测序需要花费的天文数字经费和无数人力,科学界就一阵泄气。
揭开人体奥秘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哪怕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也无法承担。
很多学者都默认人类基因组的奥秘似乎遥遥无期。
可现在,杜尔贝科的学生却站在这里,对所有人说出这番话。
在座学者们的眼睛发亮:莫非美国人已经做好进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准备?
在万众瞩目中,浅间弥祢一板一眼鞠躬大礼。
“今日我带着老师的诚意来到这里,恳请在座诸位加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不知各位意向如何?”
安室透神色复杂地看着台上侃侃而谈的少女,心中浮现四个字:大势已成。
他不清楚人体基因组计划是什么,能在未来做到什么,可以调动多少资源,但在座重量级学者热切的态度足以说明很多事。
人体基因组计划,这项工程必然很伟大,很重要,影响力将超出以往任何科学研究,会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宏大。
尤其是,它还是美国能源局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