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1 / 2)

诸星大点燃香烟,闭目思索片刻,将视线停留在浅间弥祢留学美国期间的官方记录。

    十三岁,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

    何其才华横溢。

    可为什么是哈佛大学?

    哈佛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有些学术地位,但那远比不上它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成就。“乌鸦”究竟出于什么考虑,才会将它的心腹人才送入那里,而不是选择更好的霍普金森、斯坦福或者麻省理工?

    诸星大开始回忆哈佛大学在生物医药方面的成就。

    1962年,d

    a双螺旋结构,诺贝尔奖。

    1980年,d

    a测序,诺贝尔奖。

    视线下移。

    浅间弥祢的老师一栏,赫然填的是1975年诺贝尔得主的名字,杜尔贝科。

    他深吸一口气,辛辣的烟草味充斥肺部,带来清醒的力量。

    烟雾缭绕中,视线继续下移。

    十三岁,未成年日裔,家境平常,成绩却过分优秀。

    诸星大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她的校园生活一定不是一帆风顺。

    果然,在浅间弥祢十四岁的档案中,他看到了波士顿警方内部记录。

    警方资料详细记录了一个波兰裔帮派家族的衰败和灭亡。

    悍然动手的是非裔帮派,起因则是非裔帮派首脑之女。

    那个可怜的女孩儿被人在街头掳走,几天后她被人发现时,已经是一团面目模糊的烂肉。非裔帮派的首脑几乎发狂,找到罪魁祸首后立刻血洗了那个帮派家族——连着整个波兰裔社区一起。

    猝不及防的波兰裔帮派全灭。警察在最后才姗姗来迟,收拾火并后的烂摊子。

    而浅间弥祢,正是废墟现场被发现的可怜的幸存者。

    诸星大咬着烟蒂,发现不止一处疑点:

    那个波兰裔帮派的生意是以人口走私与贩卖为主,但他们一直以来很少对本地人,尤其是有身份的人出手,对浅间弥祢出手尚可以说是因为她是生面孔,但他们为什么敢对死亡的少女那么身份敏感的人动手,还被人抓到了把柄?

    死亡少女被发现时已经是高度腐烂的尸体,没有任何可供辨认的标志,连波士顿警察局最初的官方档案,也只是草草记载着无名女尸的大致年龄、身高、族裔等信息,非裔帮派究竟通过什么途径确认了她的身份?

    还是说,有人通知了他们?

    无来由地,诸星大想到了组织。

    成为埃斯维因的手下后,他狠补过不少生物试验知识,正好知道现在实验室和刑侦中都很流行的一种检验手段:

    pcr技术,一种能够通过对比d

    a,确定人身份的技术。

    是的,又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