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页(1 / 2)

学堂“易主”之后并未改名,只是挂上了孙策的亲笔匾额“秣陵学堂”。

    等到折腾完学堂转手的这一大堆程序之后已经是夏日了,诸葛亮偶尔寄来家书道明自己的情况,周皎便忙着在各地兴建学堂。

    先前只是周皎自己办的学堂,难免有人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并不愿意来学堂就学,但是如今学堂成了孙策大力提倡、一手包办,原本对学堂有些偏见的人也不免改观。

    一时间江东之中掀起了一阵“读书潮”。

    学堂建址尚且不说,毕竟修房子不算难事,更难的是去找合适的老师来进行教学,毕竟像司马徽、庞德公这样的名师不是遍地都有,既要坚持教学质量,还要保证覆盖面积,实在是有些难过,好在这个时候陆绩伸出援手,将陆家家学中的先生外派出来借给周皎,同时还有前几年春试之后虽然榜上有名但并未“顺利就业”的学子前来充当老师,初步设置的近百所学堂总算是初见起色。

    周皎连轴转了许久,难免身形消瘦,每天累得人仰马翻,回去连女儿也顾不得逗弄,回了家便倒头就睡,有时还要前往不同的地方查看学堂的情况。

    除了招生之类的问题,学堂最大的特色便是大量的藏书,周皎在此之前就将活字印刷术的情况与机巧院透露了,机巧院出手也很快,半个月左右就做了一套常用字的泥模,基本能够解决秣陵学堂中的藏书印刷问题,机巧院的人不分昼夜、不辞辛苦,总算赶制了不少藏书出来,供给各地书院用。

    新野墨也在这场“学堂普及运动”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着成了官方专用的墨水,一时间销量大涨,周皎不见田骏都能想到那双小眼睛眯起来嘿嘿笑的样子。

    “我现在明白什么叫做‘自作自受’了……”

    练师为她按摩肩膀,笑道:“如今这些学子可都感念小娘子的辛苦呢,也算是有所回报了。”

    周皎不由露出一个笑容,道:“你这样说我还确实挺得意的……这大概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练师被她逗笑,道:“小娘子这样想便好,将来阿晚小娘子知道自己的母亲这样厉害,必定想要成为如小娘子一般优秀的女子呢。”

    周皎想到女儿,神色不由柔和许多,道:“她啊,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