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页(1 / 2)

“正是如此,所以只要北方的粮食一日产不出来,曹公便坐立难安,迟早还要‘二下江南’。”

    周皎说到这里不由抓紧了衣摆,道:“虽说我们并不畏惧他们,但百姓的农事生产却不能总是为此频频被惊扰……”

    周瑜叹了一口气,道:“阿兄明白你的意思。

    你是想说,若是将我们如今种植的粮食传授他们耕种方法,同时将我们的农具也交由他们,避免短期内的战乱。”

    孙策听完不由沉默。

    这件事事关重大,毕竟机巧院的设立就是一件大事,这些年来投入其中的时间与金钱不在少数,要是这样随随便便将这么多年的辛苦交给曹操,换做是谁也会不爽。

    周皎摇摇头,道:“这些东西,即使我们再怎么严防死守,只要与北方还有来往,总有一日会传到她们那里去。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化被动为主动?”

    孙策来了兴致,道:“怎么说?”

    “以我们的种子、农具来换他们的马匹、饲马之术。”

    南方的骑兵训练始终敌不过北方的骑兵,原因之一就是马匹的优劣,世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在南方,连不错的马匹都有些难找,倒不是南方的马不好,只是在对上北方的骑兵时,南方的马总没有北方的马健硕。

    这与南方的地理、气候、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因此从北方直接“进口”马匹是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

    等到将北方优秀的战马引进,他们大可以研究配/种,等到将来便可以不再从北方换取战马来补充军备。

    周皎见孙策与周瑜各自思虑,接着道:“北方虽然常遇动乱,但毕竟还是中原地区,论繁盛程度确实比我们更高一层,以往积攒下来的知识不是我们一时间追得上的,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以以此来‘交换’,只要我们还掌握新兴的东西,便拥有我们独有的优势,而不必顾虑太多。

    何况若是北方的百姓知道是伯符哥哥统一这样做,也必然会感激伯符哥哥的。”

    孙策不由揶揄道:“这高帽子戴着倒是舒服。”

    周皎也不由露出一个笑容,道:“这高帽子还多着呢,就有劳伯符哥哥多戴几年了。”

    孙策明白她言外之意,有些好笑,随后想起什么,道:“对了,这次去宛城时把绍儿也带上吧。”

    周皎微微一愣,不由道:“带绍儿做什么?”

    孙策正色道:“他将来也是要接替我的位置统领一方的人,这才第一次上战场,难免有些怯意。

    反正这次是去和谈,不会出什么事,跟着你这个姑母也好去长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