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页(1 / 2)

而要移民屯垦,那么便少不了军队的护卫。尤其是一些偏僻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位置,更是多为军屯。

    贺兰山下的土地经黄河穿流,可通关陇河西各地,位置十分重要。又因为其地肥沃,可耕可牧,与河南地大部分草野不同,适宜迁居,可缓解关中越来越重的人口压力。

    秦军分散各地,开垦屯荒。于地势紧要处设立军寨、关隘,防范匈奴。

    只不过,相比于偌大的土地,此时人口还是太少了。屯垦之地,只能在秦军的有效防御范围之内,等站稳脚跟,再逐步扩大。

    “匈奴如何?”

    “斥候来报,匈奴自败退之后,将主力迁到了阴山之北,只留守了少许人在阴山之南的王庭。看样子,他们似乎短时间内不会再南下。”

    没有了军事压力,那么开垦的速度自然会加快。

    “朝廷已经定下了方略,于此立城,号为典农,着令我军,经略此地。另于各地设县,安抚地方,绥靖胡羌。最终要将大军扩至十万,方能妥当。”

    “诺!”

    赵爽与一众秦将商议了具体的方案与人手、物资配置,天已经晚了。

    一众秦将退了下去,最终只剩下了赵信等少数的属臣。

    贺兰山下肥沃的草野是匈奴等部游牧之地,如今依旧如此。只是匈奴北退,余下的部落难以形成绝对的控制力。

    “金城那边如何?”

    “依照主上的策略,于各地要隘派遣军士,设立寨堡,屯垦移民,保护商路的安全,如今已完成大半。”

    赵爽点了点头。

    “各地的粮仓如何?”

    “金城仓已蓄满,各地小仓多至八成,少至五成。”

    这么多年以来,赵爽一直在修筑粮仓,筹集粮食。便在他的封地中,南郑仓、庸城仓、金城仓等大仓外加陇西、北地、巴蜀、庸楚、河西等地的各小仓,如今已经形成了贯通东西的粮道路线。

    情势已经相当紧张。随着秦军东出的步伐越来越近,在攻伐六国的大战之中,粮食必然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秦国的西境此时安宁,可东面却很热闹。于山东之地,秦军出关,兵锋正盛,韩王抵受不住,献出了南阳地,想要让秦军罢兵。

    只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韩国正是依靠南阳地的重重险要,才能挡住秦军的锋芒。南阳地一失,那么韩国便无险可守,秦军可直入韩国腹地。

    可以说,大战已经相当近了。若是鲸吞天下的大战降临,那么粮食必然紧张,没有储备,会极大影响到商路与封地的稳定。

    “朝廷的方略之中,便有在西境培养骑军一项。另外,在未来十年之内,将金城的骑军的数量升至一万。为此,如今的马场显然不够,需要扩大,并培育优良的马种。另外,加快种植苜蓿、黑豆等作物。”

    秦军的战马多为北地、陇西的马种,虽然优良,但是与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的出产的优质战马相比,显然是不如的。

    只是,用作军马,必然是要大规模产出的,不可能秦军的士兵人人都有一匹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