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1 / 2)

进入地铁入口,走下楼梯前往购票窗,宛如来到地狱世界。

    如今电灯尚未出现,只有一盏盏煤油灯悬挂在蒸汽机车车头与站台上,其光亮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耳畔嘈杂噪声,车轮轰鸣,开关门的粗暴动响不绝于耳。鼻尖充斥着焦油味与烟尘,都是蒸汽车头的燃料产物。

    如此情况,急需一份清晰的交通出行指南。

    大英博物馆出版社由此立项,而玛丽所在的研究室负责编撰。

    她被委以地铁篇指南编写的任务,一方面是出众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身体健康。

    当然需要体力好。

    因为照相机与胶片的发展仍未进入轻便易携带阶段,实地考察与实时记录尤为重要。

    那意味着一站站乘坐地铁,分别验证不同线路的不同时段情况,约等于来回不断在地狱穿梭。

    哪怕有所谓的一二等车厢区别,但在地下大环境未得到跃迁式改进前,有钱的绅士们不赶时间肯定更愿意乘坐马车,更不提贵族鲜有兴致来体验地下生活。

    玛丽作为研究室新人,不难理解为什么是她被分配到了脏活累活。

    如果她不愿意,自然能有百般手段让他人代劳,但为什么要拒绝?公费出行,附加额外津贴。假如书籍畅销,还能有一笔稿费分红。

    即便出行环境脏乱差却是正合她意,能眼见为实地了解此时的真实伦敦。

    ‘哐、哐、哐——’

    车轮碾压着轨道,行驶在昏暗的地下世界。

    工作日的地铁不管何时似乎都难有呼吸空间。

    玛丽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除去咖啡馆的简单午餐,大半天都在地铁上渡过。

    这种和煤灰雾霾相伴,不断地下穿行日子却不多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今日之后,她都不需再为这个理由乘坐地铁。

    地铁驶向伦敦金融城方向。

    车厢内,几乎看不到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这不是他们首选的出行工具,多是身着粗帆布服、亚麻罩衫、短夹克等的体力工人们。

    玛丽特意选了灰旧的夹克而非西服,让她看起来不会显得突兀。

    车厢嘈杂,却很少有人交头接耳,多是机械制造的轰鸣噪音。

    乘客们仿佛都戴着面具,有蹙眉的,有瞌睡的,有木然的,几乎没有哪一张是笑容面具。

    ‘哐当!’

    地铁进站,发出了剧烈开门声,三三两两的人群上车。

    其中有一张眼熟的面孔。

    玛丽余光轻扫,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姑且称他为Z。

    Z中等个子,英格兰大众脸,有点破旧的夹克衫,穿着一双沾满污渍的胶鞋。他提着大布麻袋,袋子看着很沉,但人站得很稳。

    上班族可能会遇到一种情况,在公共交通上不定期看到有点面熟的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