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2 / 2)

    “大部分人生下来就被教导着应该怎么做,长大后自然而然便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与喜好。但从她身上,我看不出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或者她想要什么。阿富汗的环境那么恶劣,也不见她有任何情绪,波兹,这真的太奇怪了。”

    托尼继续说道:“她才16岁,我是说,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直跟这个世界毫无交集的走下去,总有一天她会累的。”

    第36章

    伊德仰面躺在床上,阳光透过落地玻璃打在她的床上,整个房间除了她均匀的呼吸声外静悄悄的。

    她坐立起来,抱着枕头有些茫然的思索,她很不习惯这种随便她干嘛的日常。在哥谭,伊德根本就不需要想等会干什么,因为需要她操心的事太多了,比如我是谁?我以后住在哪?怎么填饱自己的肚子?…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意识不到“自我”的,他们照镜子时会感到困惑:这里面的人是谁?渐渐他们才确立了自我意识,从这个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

    换句话说,婴儿通过镜子认识到了“自我”,也认识到“他人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婴儿也在这样的目光中,将镜像内化成自我。

    而她缺乏的正是“他人”的目光,在这个世界似乎没有与过去的她有社会联系的人,这也让伊德在了解自我这个过程中产生混淆,对于过去的自己她一直存在一种割裂感。

    不应该说没有,毕竟她也找到了些许蛛丝马迹,圣洁之胚…但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想想克苏鲁教团的联系者吧,大多是些怪异的类人生物,伊德不愿意思考自己和他们的关系,似乎承认了这件事,就承认自己也有非人的可能。

    她下意识的去忽视自己身世的事情,颇有些鸵鸟心态。更何况在哥谭,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需要花功夫解决,也没给她留下什么时间去思考。

    但现在,她侧头看了看摆在床头柜前的支票。

    我这算是抱上了斯塔克的大腿吗…

    虽然这么说有些矫情,但是哥谭贫困户伊德,在全面脱贫并且一大步跨向资产阶级后,她真的感到一阵索然无味。

    多拿了托尼这么多钱,伊德还是决定乖乖听他话,好好逛一下纽约,免得一个月后她什么都讲不出来。

    她打开衣柜,衣服都是波兹按自己审美购置的,伊德随意拿起一件深蓝色的连衣裙,连衣裙剪裁大方,领口和腰身有一条细细的白边,显得整条裙子颇有复古的意味。

    波兹很细心的准备好了从头到脚所有的服饰,伊德穿上一条到膝盖的蕾丝丝袜,脚踩一双黑色铆钉马丁靴,走至客厅。

    客厅没有人,想必托尼还泡在楼下实验室里,昨天餐桌上她听波兹数落了他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