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页(1 / 2)

贩卖私盐乃是死罪,若无地方官员包庇,那些私盐贩子寸步难行。而几个甄应嘉门下清客和豪奴,还不至于能组织起这样大的贩卖私盐网络。但凡是个明眼人,都知道甄应嘉这些说辞站不住脚,也都知道甄应嘉到底是借了谁的势。

    但是甄家在江南势大,在苏南山任两淮盐运使前,江南的私盐贩子运送大量私盐在管道上走,只需甄家奴出来打个招呼,都不需甄应嘉的名帖手书,各地关卡都会放行。如此一来,还真找不到甄应嘉本人参与此案的罪证。

    或许是为了甄贵妃和二皇子的体面,太宗皇帝没让甄应嘉在金陵受审,不然只要甄应嘉的囚车经过,怕都要被江南百姓用石块砸死。

    当然,二皇子和甄贵妃也没那么容易全身而退。甄贵妃被夺了协理六宫之权,降为甄嫔;二皇子被免了户部的差事,闭门思过。就是户部尚书,也因不曾好生规劝二皇子,受了连累,被贬谪到西海沿子,做了一名知州。

    至于江南本地,这个案子虽然办得轰轰烈烈,但是到底真正后台强硬的案犯如甄应嘉等少数几个活了下来,倒是许多案件的经办人,譬如甄应嘉的亲信;大小私盐商贩;没有后台,但是给私盐案行了方便的地方官员和小吏,尽皆问斩。江南多地的刑场,那段时间都飘着挥散不去的血腥味。

    还有许多没有直接参与私盐案的官员,或者只收了三节两寿并冰炭敬的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畏惧甄家势大不敢抗衡者,或是被革职,或是被贬谪,却都留下了性命。

    黛玉知道此事,倒没觉得意外。她在后世看过不少书,也知道人才匮乏是封建社会的重大弊端之一。不像后世不分男女,几乎人人读书识字,古时的人却大多数是文盲。一科进士又只录取那么几百人,且三年才考一科,能做官的人才自然是稀缺的,所以若非犯下重罪,许多官员皆是贬谪继续任用的。这也非本朝才如此作为,古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倒叫黛玉又感叹了一番后世的好处,人人有书读,无论出身,只要肯努力上进,总有机会。不但贫民子弟能做官,女子也能做三百六十行。自然,黛玉作为一个古代贵族女子,深知出身的人脉带个一个人的好处,就是后世也并非绝对公平,但是比之现在,后世却是进步太多了。

    二皇子和甄贵妃的处理传到江南的时候稍微晚一些,那日林如海带回邸报给贾妻女看了,忍不住冷哼道:“圣上还是太过仁慈了,这甄家说是三司会审,但只要入了京,多半是能留住性命的。”

    黛玉看了邸报倒很平静。就是前世太子卷入谋逆案,也只是被圈禁。太子伴读贾敬避祸到道观,还能将爵位传给珍大哥。虽然爵位降得狠了,自那之后宁荣二府的政治生命也算完结,但是至少在太宗皇帝活着的时候,贾家人的可以醉生梦死。就是父亲作为太子的妻弟,还能留任巡盐御史呢。可见太宗皇帝处理这等事,向来是仁慈有余,果决不足。前世对太子一系是如此,今世对二皇子一系也是如此,否则也不会最后避位为太上皇。

    不过不管是前世的太子一系还是今世的二皇子一系,也只能在太宗皇帝还活着的时候苟延残喘罢了。前世的四王八公在太上皇驾崩之后,便相继风流云散了,黛玉相信今世的败北一方也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