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2 / 2)

    他有种很微妙的感觉,自己在知道之后,尽管可能可以提前吸取经验教训,但最大的可能……

    是被自己的后世儿孙、不,他弟的冤种儿孙给气死。

    —

    赵顼坐直了身体。

    在接连的暴击,以为自己差点成了亡国之君的震撼之中挣扎出来,身为光幕聚焦重点的同时代人,他突然发现自己看见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两只眼睛立刻深情地锁定了当事者。

    介甫——!

    国家不能没有你啊!

    逻辑鬼才·神宗皇帝:原本宋朝错过这个转折点→亡国,被后人骂。

    那我这把不错过不就行了。

    计划通√

    光幕闪了一下,出现了一行大字。

    【首先,我们要知道王安石,或者说,宋神宗赵顼为什么要变法。

    选读过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同学应该都能快速答出,宋朝当时具有着“三冗两积”,即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这样艰巨的局面。

    思绪更周密一点的同学,还可以给出庆历新政失败,但是为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个直接原因。

    这些都是正确的。】

    范仲淹叹气。

    这就是他此前为何要委婉恳请陛下坚定立场的原因了。

    就算在天幕讲述两宋灭亡而让陛下心生不忍的时刻,他趁机得到了对方坚持改革的首肯。然而深知其为人的参知政事,对于自己改革前途的未来,依旧不敢多抱什么期望。

    对于臣子来说,得遇今上这样性情宽和的君主,本该是一件幸事。能够被其进一步赏识、看重,更足以让范仲淹对赵祯心怀感激。

    ——可是用这样的性格去推行改革,却太过为难了。

    老好人的耳根子软从来不是只针对一方,站在改革敌对方向上的人,如若对他提出了质疑,向他提出了表面上足够好听的谏言,他也会为之动摇。

    非铁血手腕者,改革不能成。

    范仲淹是在西北掌管过军事的人,慈不掌兵的道理熟谙于心,已经因为党争的失败被数次贬谪过的经验更是让他看得明白。

    赵祯可以是个道德意义上的好皇帝,是个努力治国按天下的好皇帝,却没办法做个能够改革成功的皇帝。

    他狠不下那个心,老赵家祖传的疑心病也没办法让他全然信赖一个人彻底地不作动摇。

    他对于自己既定历史上的失败只能说早有预料,于是此刻面对后世人给出的结果,便也可以淡然地等闲视之。